读《幸福之路》
作者:郑凯
罗素于 1930 年写了这个小册子
罗素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罗素悖论,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想到了一个微小、常见的悖论:可能有很多人读不懂《幸福之路
Le bonheur est de connaître ses limites et de les aimer.
所谓幸福就是对自身限度的认识,并且心安理得
这是以自己为样本所做的猜测:如果是二十岁、三十岁的自己,应该没法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会以为只是些宽泛的道理。如今的我再过半年就要四十了,所谓“不惑之年
为什么会说很多人读不懂?并不是罗素的表达能力不足,而是对于一个道理,人们从听说、知道、理解到最终真正理解之间,可以划分出非常多的等级。一个一句话就能描述的简单道理,例如墨菲定律,从字面意思是很好理解的
曾经我们对面的办公楼——我之前也在那里呆过,换了楼之后还有部分同事在那里,此外谷歌中国也在那楼里——楼顶起火,发出了剧烈浓烟,因此我们纷纷打电话给对面的同事。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完全没有感知
完全专业上的知识是相对容易掌握的,我们都好理解物理单位,如秒、米、千克,但很难评估人类的智商和道德(人类整体平均、周围人平均、到具体每个熟人的值
几个月前写过《正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有两个最近几年才在中国被炒热的话题,一个是激烈竞争所产生的加班(由此诞生了一大堆名词,内卷、996、奋斗逼、福报
人们把 996 简单归纳为资本家剥削,我一直觉得有问题,但看到罗素的思考后才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仅从生活状态而不是阶级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很多白领对应的并不是《摩登时代》里拧螺丝的工人,而是一百年前的企业家。如腾讯的人均月工资已经 7.8 万,六倍于北京上海的人均工资,如果对比户籍所在地的工资,比例会更惊人,很多人会计较说平均数不是中位数,但是考虑到腾讯已经有 9 万多员工,而且互联网行业有很多家巨头,相同等级的人薪资很接近、腾讯并不特别,由此可推算,仅互联网行业就有几十万年薪百万的白领存在。大概十年前我的前上司讲到一件事,他帮海归刚回国的新 CTO 熟悉北京的生活,在西二旗站一起挤地铁时他说,和他们挤在一起的人里有相当比例身价上千万(工资积攒+买房升值
高薪白领,也就是在贫富差距扩大化后的所谓中产阶级(一直不喜欢这个词
但是,出局有多可怕呢?答案是提前退休,余生时间可自由支配,不必为了生计而劳动。对处于社会中位数的人这是不可及的梦想,而对于高收入者却是深渊的底部。
大家都知道,一个破产以后的事业家,在生活的舒适方面,要比一个从来不会有钱到配破产的人好得多多。所以一般所谓的生活的斗争,实际是成功的斗争。他们从事战斗时所惧怕的,并非下一天没有早餐吃,而是不能耀武扬威盖过邻人。
美国事业家的宗教与光荣是多多的赚钱;所以他象印度寡妇一样,很乐意的忍受苦恼。这种人若要过得快乐一些的话,先得改变他的宗教。
曾经有几个美国学生陪我在春天散步,穿过校旁的一座森林,其中满着鲜艳的野花,但我的向导中间没有一个叫得出它们的名字,甚至一种野花都不认识。这种智识有什么用呢?它又不能增加任何人的收入。
上面几段节选的文字出自第三章《竞争
大概 2015 年前后是我最艰难的时候(后来发现,那年不但没写 blog,也没留下任何文字
很讽刺的是,2015 年也是我这辈子涨工资最猛的一年。
看到了这些烦恼以后,还能对生产率的低落感到惊异么?在全部人口上生产率降低的程度,已显示不久人口将要趋于减缩,但富裕阶级早已超过这个程度,不独一个国家如此,并且实际上所有最文明的国家都是如此。
毫无疑问,白人的文明有一个奇怪的特征,就是越是吸收这种文明的男女,越是不生育。
第十三章《家庭》里的很多话,就是对《竞争》一章的回应。但没想到原来这是二战前的就已传播的观点,要知道《幸福之路》发表的同一时期,国内刚开始热烈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呢。对于最近几年的中国生育率大跌,见过很多思维存在路径依赖的人,归咎为“东亚内卷模式
对内卷的一种解释是,没有退出机制,而我所说的提前退休,自认是合理解决方案,但看起来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这是一个选项。因为人处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孤立的。胆敢这么选择,你的配偶、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同学,你所有认识的亲近或不亲近的人,只要跟你三观不一样的,都会认为你是无可救药的失败和堕落。仅仅是说服自己都需要坚定强大的内心,继而说服其他人,看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家庭》一章中,还讲到了操持家务的矛盾:做还是不做都不得好,很多应该被外包出去的工作被认为是份内的事情,看起来也是无解:
黄昏时,丈夫从公事房回来,唠叨着一天的烦恼的女人是一个厌物,不这样唠叨的女人是一个糊涂虫。
但其实这两个貌似无解的问题,关键点在于,除了你的配偶,其他人对你的幸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夫妻二人的观念达成一致,是征服幸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