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ogic 灵魂逻辑

Le bonheur est de connaître ses limites et de les aimer
所谓幸福就是对自身限度的认识,并且心安理得

上床二十周年纪念

2003 年 4 月 1 号,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一天。我跟未来的老婆网恋了半年多,在这一天相见、上床。是的,今天是我们上床二十周年纪念日。那时候非典已经传遍全国、哈尔滨的板蓝根都已经涨价了,但重返北京是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到了北京先跟老婆曾经的大学同学志岩联系上,三波人合租房子。安顿下来跟志岩聊起来,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跟老婆有交集的人,对于老婆的存在,感受又具体了些。转念一想,有京哈线也有京包线,我离老婆只有一半的路程了,干嘛不去看一眼。其实家境说得过去但我不想跟家里再多要钱,买了硬座硬是坐了一晚到的包头,那难受劲也同样永生难忘,就是 20 年前的这个夜晚。

我们假托是在北京认识的,而不提网恋。第一次到了她家,未来丈母娘做了一锅手把肉,我虽然很爱吃肉但也没见过这阵势:早饭就一锅纯肉,没有任何植物哪怕土豆。我想起《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去相亲被嫌弃吃饭不多是身体不好,也心想不能丢了东北人的脸,硬吃了两大碗。后来丈母娘还跟我妈聊起,第一次见到我就觉得这孩子踏实,其实我也是硬撑着踏实。

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那时的我太嫩,自以为天资过人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其实都是自以为。人类有几大悲剧,其中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年龄就要匆忙选择伴侣,试想一个二三十岁的人,能交往认识几个人?却要在非常短的十来年里、非常有限的人选里,决定跟谁过一辈子。我能收获美满的婚姻,绝大部分因素还是运气好,找了这么聪明漂亮的老婆。很多人都会后悔儿时的什么事,说“如果…该多好,我从来没有时光倒流的想法,甚至感到恐惧,我怕时空的涟漪稍微一波动,我就会错过她。相识的过程是那么机缘巧合却又命里注定,这离奇的线索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为了满足我而打造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姑娘背着 Oracle 或者微软的双肩包,老婆问,没遇到我的话,你会不会想找个女程序员,我说这倒是想过,不过已想明白,我对自己的编程能力很自负(当然上帝很公平,也给了更多缺点做平衡,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都很少遇到,女的更是从未见过。所以我不会像找一个我自己的女性低配版。假使真遇见个难得的造物,在编程水平上赢得我的尊重,她不太可能缺点也跟我相近,综上假设,她应该是能力全面碾压我的存在,我们之间不会有平等的沟通,而一定是俯视加仰视。我主张门当户对,即两个人的心智是相匹配的。相处很久之后我暗自称奇,我跟我老婆拥有如此多的相同,又有着如此多的不同,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不需要讨论就有一致的看法,而有些时候,她又会及时提出相反的观点,之后我才会琢磨过味来,承认她的纠正是对的,这种互补极大拓展了我俩的人生体验。如同两个形状、材质各异的零件,却又如虎符般严丝合缝。这一切都只能用运气来解释了,我前面说过,一个人能认识的人非常有限,如果分母里都没有,跟眼光就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也并不是没有过摩擦,但不存在发生裂痕又弥补的过程,而且我认为这是必须的考验。生活不应该只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而要在恰当的时机有点压力,让双方把出于礼貌而觉得不好讲的真话说出来,把所有事情明牌,对于未来几十年而言,这是必要的。有人希望把牌握在手里可能会更安全些,但总是需要算牌,这就太麻烦了。我这人非常不善于沟通,我唯一正确、完整的沟通只有跟我老婆,因为我们都深爱着对方和自己,也有着相同的利益和目标。跟其他人我可做不到。

爱与被爱,其实非常稀有,很多人悲剧源于,不相信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付出绝对的信任,以为婚姻是个需要决胜负的游戏。我尤其喜欢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富家子,英文名是极尽嘲讽的 Rich Boy。醒醒吧,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而不是去跟另外一个有家室的人谈论“我们。我也喜欢“相濡以沫”这个词,庄子说这句话似乎很不甘,而更向往的是“不如相忘于江湖,可我更愿意理解成,现世就是个鱼篓,人生并不苦短,而是痛苦且漫长,几十年的生活里少不得风浪,仅一人之力去迎接,实在太困难了。爱情之所以美丽,首先它是理智思考后面对生活的最优解,所谓激情,是对理智的一种无关紧要的夸奖。

我是这么理解命运的:还没发生的时间轴里蕴含着无数种可能,而不像录像带那样是全写好的,所有即将发生的经历是在观察后收敛、成为唯一实在的历史。不知道这比喻是否能让人明白:一颗无比巨大的横向二叉树,时间经过就像拉链拉过一样,树干伸长而树枝不断缩小。原本我所有可能的命运里,有相遇别的伴侣、也可能孤独终老,总之遇到我现在的老婆是原本一个小概率事件(感谢互联网。但是那只是个新的开始,之后也可能飞来横祸,也可能是感情破裂,总之未来依然有无数种,这需要夫妻双方的判断、选择和努力。在相处了二十年后,我已经非常有把握,我的后半生就是那句肉麻的歌词里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我死亡的时候,我的命运二叉树最终被拉锁拉成了单一一条直线的时候,希望是我想要的那条线:和我老婆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别无他求。

据说阿拉伯俗语里有一句“يقبرني,直译是“埋葬我,引申义为“没有这个人我会活不下去,所以我希望死在这个人之前。而我支持的是相反的、入选课文的《与妻书》里的观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我希望将来二人都步入风烛残年,你会先一步死在我怀里,因为我觉得我胆子更大些,更适合孤独地走完这最后一程。

我爱你,我的小蝴蝶。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如何正确设置和管理密码

首先,要使用密码管理软件,包括但不限于 1Password Lastpass Dashlane Bitwarden Roboform Keeper,各有优缺点而且将来可能某个软件爆出漏洞/作死操作,所以不具体推荐某一款,只要知道应该用软件来记就可以了。

每个网站一个密码。不要用 Chrome 等浏览器自带的。不要让插件自动填写密码(就是输入框已经填好的,必须手动操作才会填上去,防止其他插件、脚本嗅探密码。

密码分两种规则,一种有特殊字符,一种只有数字和大小写字母,因为有的蹩脚网站/app 不允许特殊字符。我是用脚本生成,如刚新生成的一个是 5hV4{3j,8rbP,qc,15 位长,中间一位是逗号 ,,因为如果你用的网站被黑了的话,通常被用于交流的格式叫 csv,每个字段之间以逗号分隔,如

id,用户名,邮箱,密码,生日,居住地

但如果密码本身包含逗号,可能会被截断,得到的是密码的前半段,可能还是用不了。毕竟大部分人被攻击并不是你多重要,而只是被顺便被攻击,你并不特别,这类错误数据会被剔掉。

其实跟常人想的字面意义不同,现代密码学不太考虑密码本身,而研究的是算法,具体的密码/密钥/盐/初始向量都只是算法里的参数而已。怎么起密码/存密码更多的是工程问题。反而是你只用鼠标点击网页时,倒是每时每刻都用到的高强度的 TLS 1.2/1.3 才是现代密码学的最新成果,也就是那些以 https:// 开头的网页。

最后再介绍个能大幅度提高安全性的方法:买一个自己的域名,使用企业邮箱,将所有未定义用户转到同一个邮箱。这样注册时,邮箱使用该网站的名字,假设我有个域名 example.com,那注册 zhihu 我用信箱 zhihu@example.com,注册百度我用 baidu@example.com,这样不同帐号之间没法用邮箱做关联。要知道世界上有大量网站泄漏了密码,如果你都用的同一个邮箱,哪怕是不同的用户名、昵称、生日,还是会被关联上,有一门手艺叫社会工程学,会通过这些信息寻找更高价值的用户(比方说某奢侈品网站注册过,或者是某网站的 VIP 会员,如果你被认为是孤立帐号,就会显得很没价值,也就更不容易被盯上。


在 zhihu 上看到个问题“精通密码学的人是怎么设置密码的?”随手写了个回答,过几天发现被删了……原因是“垃圾信息与违规营销,以后不会在 zhihu 敲一个字了

我的郑老三死了

两年前老婆出门时听到楼下草丛里有只奶猫在叫,等几小时后回来还能听到猫叫,决定救下收养。虽然当时太小连眼睛都没睁开,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想着给猫起个什么名字,感觉用食物命名太俗套,后来想到,本身是只三花猫,我又有两个闺女,把它接纳为家庭成员的话,就是孩子辈里排行老三。于是起名为郑老三。而且正好拼音 SAN 是克苏鲁风游戏中的数值 Sanity 的缩写,这样英文名也有了。没想到最终是以 lost san 的方式结束,实在是讽刺。

不满一岁的时候,有次想给它关在笼子里放阳台晒晒太阳,突然就抽了,失禁。老婆当时就说,其实心理一直有个结,就是它为什么会被母猫遗弃,也许是母猫已经察觉到这个孩子有什么缺陷?从第二次癫痫开始,我记录了每一次事件。大约隔三个月就一次,其他时间都完全正常。让我想起小说《白痴》的主人公就因为癫痫而被人叫做白痴,其实不犯病的时候是位很有魅力的人物。

就在前天的凌晨,第六次癫痫,就彻底要了它的命。我没想过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距满两岁还有一个月。往常也就抽个两分钟,可这回第一次抽完后显然还没结束。

到了下午,郑老三已经看着明显活不下来了,侧躺在地上,睁着眼睛,四肢机械地摆动,像钟表一样规律。老婆怀疑已经大脑永久受损,类似脑死亡、只剩最基本的维生功能。我家阿姨说,这是在硬挺着等人呢,果然等我回家后一个来小时咽了气。我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但到底如何已无从知道。我很庆幸有机会陪在它身边送走它,至于它是已经完全丧失了所有感知呢,还是能在死前的痛苦中感觉到我的陪伴,同样不得而知了。

这之后我一直跟理智做巨大的抗争,不愿接受它已经死了。等了一会肉垫开始凉了,我才开始确定它死了。把它装进纸箱后等人来接走火化的时候,还不断地过去抚摸它,当把手伸进毛里时还能感到余温,这时我觉得它的嘴角动了一下,于是又赶紧挪到光亮出仔细看看是不是真死了,其实四肢已经在变僵硬了,嘴角动可能是白沫流动。

之后的这两天里,我每天要嘱咐自己不下二十次,郑老三已经永远的消失了,没有任何挽救的方法。不要去幻想还有另一个世界存在,因为天堂是不自洽的。接受这个事实,有出生就有死亡。我们都会死,郑老三会死,我和我老婆将来要有一个人去承受对方先死的痛苦,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死。在这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反复思考过终有一死,没有例外,反复读过《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可真碰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就像读过如何游泳的书一样。

老三死后的第二天,我根本没心思做任何事情,找个小时就觉得很好听的歌《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反复的听,并蹩脚地脑补改动其中一句歌词:

月儿高高,黑夜很长
空气中吹拂着 命运的方向

月儿高高,黑夜不长
猫儿睡着了,我为你歌唱

越听越是伤心,开始不断擤鼻涕。当时想着得从这种状态走出来,于是不断写代码,想着转移注意力。其实要能有更简单更机械的活动更好。不过一首歌连着反复听了两天后,心态开始渐渐归于平静。

这时候我才明白“文化”的意义,我之前一直有类似“工业党”的心态,觉得逻辑思维才代表着人类的进步(网站名 Soulogic 表明了这种倾向,但其实人类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着无力改变的事情,需要有人从事艺术创作来抒发喜怒哀乐。理科是改良,文科是本。或者放大到极端来说,如果将来的人类(或者取代了人类的 AI)征服了整个宇宙,却已经没人会吟唱一首深情地求爱或者悼念逝者的歌曲,那这个物种不值得存在,只是些分布广泛、化学性质活泼的泡沫而已。

同时曲解死亡的定义、相信灵魂不灭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我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去克制。很明显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正确地理解死亡,就像不能要求所有人中考物理满分一样,那太刻薄了。其实“正确”一词出现在上句话里本身就充满了傲慢。

我也因此明白宗教存在的意义,可以抛弃一些细枝末节,诸如没必要相信天使、对圣餐的解释,但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这感觉并不妙。别误会,我没有屈服,但是相比世间所有的心理打击,我碰到的这次简直什么都不算。所以完全摈弃宗教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录的一些老三的视频,在 B 站放着:1 2 3 4 5 6

郑老三 Sanity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这次会让我如此悲痛,抛除儿童时期心智还不够成熟,这可能是最难受的一次。其实 8 岁时小我一岁的堂弟不幸车祸死去,我的反应倒是很怪,恐怕当时还理解不了死亡吧。

  1. 小时连续搬家导致跟任何亲戚朋友的相处时间都不长,18 岁后来了北京,跟任何人都没有深交。纵有亲戚去世,因为记忆不多,大都只是深表遗憾。也会偶尔想起因肺癌死去的舅舅,想起小时候他教过我几天电子琴,想起快成年时的几次短暂的人生相谈。我很怀念他,但听到他去世时,没到抑制不住想哭的程度。

  2. 事情太突然,前一天晚上我刷牙的时候还伺机想扑我,关灯后照例去啃猫粮,第二早上就没什么意识了。从最后一次犯病到死亡不到 17 个小时。也太无辜,不是因为犯了任何错误,从出生时就注定了的基因缺陷。死亡很可怕,但远没有疾病可怕。

  3. 除了我老婆,郑老三是我这辈子摸得最多的活物了。

郑老三死后一切是如此的不适应。我离开电脑的时候会回头看椅子滚轮别压到猫(我曾经以为宜家的椅子把滚轮换成固定腿很简单,结果居然没有这配件,低下头时才想起来老三不在了;上厕所时会关严实门,不然老三会钻进来,在我胯下扒着马桶往里看(老婆以前边抱走边说“小心尿你一头!);把水杯、口罩、手机线放到安全的地方后才想起来现在不会被够到了。回家也不会在开门时听到屋里的猫叫了(当然闺女还是会跟往常一样来迎接,半夜也不会有老三来喊我睡觉了——它有个怪癖是晚上一定要等灯全关了才开始吃猫粮,所以过了 12 点就会催我。

在它死去的前几天,还有过一次趁我睡觉后咬我一口就跑,可跑得不及时还是被我踢了一下。跟我老婆也讨论过好多次,就是我们在它的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亲昵的家人,还是不得不相处、躲不掉的两脚兽。我曾以为生命的终极定义是薛定谔所谓的低熵体,但低熵体的定义并不是终极的秩序。绝对的秩序只能是人造物,而算不得活物。生命特征应该是大部分的可预测性和少部分的不可预测性,保留混乱是必须的。

以前在某本杂志里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宠物最大程度地弥补了人类之间对彼此的失望。我理解是,宠物是最简单的释放爱与被爱的方法。我现在简直是“一日吸猫,终生复吸”的戒断反应。以后应该还会再养猫,可是我的郑老三再也不在了。我唯一剩下的就是以前梳毛时留下的一小袋猫毛——二闺女曾把它的毛做成各种小块形状,老三很喜欢玩。

《时间足够你爱》里,近乎永生的一族对普通人类称之为短寿人,看的时候就在想,宠物的寿命相对很短,那种感情可以做一种近似的类比。没想到刚看完这本书就切实感受了一下:

拉撒路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孩子,我学到的东西不多,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几乎从不学习其他人的经验。就算他们真要学点什么——这种时候并不太多——也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以最痛苦的方式,从自己的失败、教训中学习

读《原则》

我以前曾轻率地断言,成功的股票基金经理都不会写书,因为他们没空,有空写书的那些,大都是失败者。结果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的创始人畅谈经验的时候,着实被打脸了。尽管作者的一些想法无法认同,整本看完还是收获颇多,从几个角度说一下。

如何解决观点不一致

首先我需要解释一下,绝顶聪明的人想问题是怎样的态度。

曾经的老板跟我们讲起他参加一次拓展训练活动,那活动是召集了一群名人和一群新晋有钱人(类似老板这种独角兽创始人)在沙漠徒步比赛,大概随机分了八组,每组七八个人,在沙漠里走一天,看哪组全员先到终点。老板所在的分组几乎是最差的,有羽泉中的一位、两位女士、一位岁数很大的作曲家。比赛的前一晚组员们在一起彼此认识交流,对组员情况心照不宣,有人说咱们的口号是保五争三,轮到老板发言的时候,他很不满的说,费这么大劲头来到沙漠参加活动,不是为了保五争三,在座每个人都是事业有成的佼佼者,大家不都是习惯于当第一的么?没拿上第一参加这活动没意义。之后又订制战术,怎么个速度节奏,又比方说中午休息多长时间,到点一定要走,等等。过程不细说,总之他们战胜了其他更有利的队伍,真的拿了第一。非常戏剧化、通常出现在电影里的情节,他们在现实中做到了。除了爽快也有真实的回报:老板一战成名,国内投资圈都知道老板的名字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位很聪明的初中同学不加掩饰地在作文里说“我自认为人中龙,即使班里没到第一的都会这么想,推而广之,所有全区、全市、全省的翘楚,有很多在早年的生活中没碰到过什么对手,在跟别人的争论中,一贯都是对的。我那老板,和《原则》的作者雷·达利奥,乃至于桥水的很多员工,都是人中龙凤,心态、思维、沟通方式都跟常人有明显区别。

他们迟早会碰到一个问题:有人跟他一样优秀,但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观点截然相反,这时候该怎么解决?如果问题有非常多、因为每天的工作就是如此,又该怎么解决?

达利奥给出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根据哪些指标,如果出现错误,是我们漏了哪些因素?所以长期迭代就打造出坚不可摧的力量:你不需要每次都预言都完全正确,只要正确率比任何其他预言家都高就可以了。第二个方法是一些事情没法量化、只能靠所谓直觉的时候,采用带权重的投票,每个人的权重给予历史上的投票表现。

这就是群体智慧的正确使用方法,整合而非挑选最聪明的头脑,从而提高胜率。不然的话,争论会无休止、而且逻辑上容易犯“诉诸权威(自己”。

以前看《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观点,耶鲁基金会可以说数次破产,只不过耶鲁校友源源不断的捐赠有了重试的机会,所以投资这个事情不应该是集体主义、而是要找对梦中的盖世英雄:

在我眼中,耶鲁基金的兴衰生动地证明了数代人传承管理财富的困难。我想说的是:管理投资的那个人(或那几个人)至关重要。靠委员会是不行的。委员会可以挑选管理人,最好他们在这方面有点眼光,但无论如何他们不应介入实际的资产分配工作。在投资时依靠充满妥协的集体决策注定会失败。至于如何发现戴维·斯文森这样的人才,就不是我能告诉你们的了。

而《原则》则说明了,一群人的想法其实要比一个人更强大,关键是怎么运用,比方说,这个人群并不是固定的,根据算法确定范围和权重。

任何结果都是概率的

一切事物都是概率的。有这么一种可能,你的手指穿过杯子把而没能抓住,虽然这种可能性小到不可思议以至于无法被观察到,但确实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思维习惯上,应该认定结果都是浮点数,而不是布尔值是或否。可能那个值得会击穿 float64 的下限而四舍五入成 0,但跟真的 0 还是有区别。

作者在第一次破产、一败涂地后,才明白了概率的准则,继而创立了桥水。他的期望值永远不会是 100%(哪怕无限趋近,所以失败的可能性永远不会是 0,所以他要追求的是长期胜率。这跟我之前的想法有些不同,在看了扔硬币锦标赛的故事后我一直认为,你看到的最成功的那些名人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好运气,最终都是幸存者偏差。但是作者让我相信,他依靠的运气没我想的那么多。

而且看书之后才明白,正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概率的,所以理清思路比结果更重要。比方说游戏里相同的掉宝率,比方说 80%,对于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概率,可如果你连续三次踩中那倒霉的 20%,你的判断必然会跟别人不同。

在桥水,我们把这种叫作“多看挥杆姿势,少看击中与否”

例如,如果你是扑克玩家,玩过很多次扑克,你将有赢有输,在某一个晚上,可能在你离开时,你口袋的钱比一个不常玩扑克但手气好的人还要少。但以一次结果就判断一位玩家的水平,这是错误的。要从较长期来看,他们玩法好不好、结果如何。

故事更好理解

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在讲述自己的背景,跟之后开始抽象地列举原则细则的阅读难度完全不一样。我现在写东西也是,总是在脑海里不断抽象、概括,又为了防止抬杠吧特殊情况也一一列举,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就味如嚼蜡。即使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也应该多讲故事、少讲理论。

有句话叫“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特别是在网上看到互相抬杠时,用错误的比喻试图让对方归谬的做法更让人生厌。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比喻可以用,但找出正确的比喻是需要智慧的,像下面这例:

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假想一下你要对没有嗅觉的人描述玫瑰花的香味会怎么样。不管你的描述有多准确,都不会产生效果。

资本主义最终形态的代言人

根据作者描述,我觉得桥水这种公司就是地狱:所有人的信息完全公开透明,每一次功过都记录,每天如此。我承认这能发挥极致的效率,但不是我这种人能承受的。感觉所有员工都是脑力上的极限运动玩家。

在高压力的同时,还有高淘汰率。作者反复强调,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有失误给个机会,还不行就走人。我相信作者说写书的原因是真诚的:很多人眼里他这个 CEO 是个恶魔,他想解释他的决策依据都很合理,但我还是能想象那些才华出众、竭尽全力后或不堪压力,或被辞退,甚至同时发生,这些员工一定有很多。所以我看完全书后觉得,他确实就是个冷血的恶魔,只是在他的道德观里不认为这是问题。

以前读《资本论》

但看到第三卷的后半段时我才明白,这书的标题是《资本论,不是《资本家论,最终资本一定会以远高于均值、接近于最优的速度去增值,而无论谁拥有它(即股权结构如何

当时觉得,资本通过是无数人不约而同的想法而形成了流动,最终产生影响,这个过程是间接的。可《原则》的作者身为 CEO,他所倡导的就是所有员工应该首先服从公司利益,所以行为更进一步成了直接的影响。

而桥水作为金融公司,不直接创造价值,目标仅仅是比其他公司更赚钱而已。如果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作者来说,他希望的是这种过程永远持续下去,就显得很荒唐。人类的一切行为应该是为了自身的生活更美好,但不应该是“永远要比其他人更美好。所以资本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恶魔,而是真实存在的恶魔。


想法到此结束,鉴于 amazon 两年后停止运营,顺手把划线也记在这。说实话我把划线重新过了一遍(有些划得不够准确,或者因为翻页之类的操作而划的范围有问题)才觉得看书时划线很重要。

注意其实我并不是赞成其中的每一句话,有些只是觉得很有启发(原来别人会这么想

回头来看,我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为它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

这是一个可怕的、代价高昂的失误,而我不能做出太激烈的反应,比如把罗斯炒了以儆效尤,告诉大家我们不能容忍错误。

大多数人没有与本国及他国的领导层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基于从媒体了解到的情况形成自己的观点,因而变得非常天真,并持有不合理的偏执观点。这是因为与冷静客观的分析相比,戏剧化的故事和传言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新闻工作者”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需要推动。因此,大多数通过媒体棱镜看世界的人喜欢区分好人和坏人,而不是看各方的既得利益和相对权势,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我和王岐山的大多数交谈都是在原则层面进行的。他看到了历史的韵律,并把我们讨论的具体问题放在整体框架中看待“难以完成的目标对英雄具有吸引力”他有一次对我说“有能力的人居安思危。安然无忧的是愚人。假如冲突能在变得尖锐之前被解决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英雄了

年轻时,我仰慕那些极为成功的人,觉得他们因为非凡而成功。当我认识这样的人后,我发现他们都像我、像所有人一样会犯错误,会为自己的弱点挣扎,我也不再觉得他们特别与众不同、特别伟大。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快乐,他们的挣扎与一般人一样多,甚至更多。就算在实现最不可思议的梦想之后,他们依然会体验到更多痛苦,而不是自豪。

我们曾和鲍勃的团队开会,明确目标与实现途径,但在具体落实方面,他们毫无进展。问题在于,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设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更糟糕的是,双方都不自知,都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简言之,两方相争,我们陷入僵局,而所有人都觉得是别人的错,觉得对方盲目、顽固,或者只是愚蠢。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观点很廉价,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你要区分观点和事实。

如卡尔·荣格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撇掉无关细节,让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来。俗话说“每个傻子都能把事情复杂化,只有天才才能把事情简单化

我经常想,家长和学校太过于强调学生要时时把题做对。但对我来说,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可能往往是那些最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做错题当成失败的代名词,而不是把犯错看成学习的机会。

提建议、提问题与批评是不一样的,所以别混淆。提建议的人可能并未下结论说有错误——他们只是想确保,对方已经考虑了所有的风险。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

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亲密的家庭因为感恩节上谁来切火鸡肉一事而爆发无法挽回的冲突。

学习成绩还是衡量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决心,以及坚守志向的意愿和能力的良好标准。但是,当评估一位应聘人的常识、眼界、创造力或者决事能力时,学习成绩的价值就很有限了。

有时,你要站在一旁,让人去犯错(确保不太严重,这样他们才能长进。如果你总是告诉人该怎么做,这不太好。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员工,你就不知道该要求他们做些什么。你就像在暗夜飞行,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你自己。

我认为,领导者有一件事不应该做,那就是操纵。

避免“事后诸葛亮。评价过去一项决策的好坏,不要根据现在新得知的情况,而要根据决策时能够合理了解的情况。

问题:
团队持续加班加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人手来完成交办给团队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我们接受这个新职责时,没有给我们增加人手。
为什么?
因为在接受这项任务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
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在预计问题和制订计划方面能力不行(问题的根源

我们有一个营销部(目标是做市场推广,还有一个客户服务部(目标是服务客户,两个部门所做的工作类似,把它们合并起来也许会有一些好处,但是营销和客户服务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如果把这两个部门合并,则部门管理者、营销人员、客户顾问、分析员和其他人员就会收发相互矛盾的反馈。

不要让一个机构去适应员工。管理者通常假设机构里的员工是给定的,并努力让机构去适应这些员工,这是个落伍的想法。

即使有一丝欺骗都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你的快乐和成功取决于你能否实施适当的监控。在这方面我有过多次惨痛的教训。

狂怒的大女子主义者的寓言和股票市场

注:本文是美国数学家保罗斯(John Allen Paulos)1998年的科普畅销书《从前有个数(Once Upon A Number》的片断。

我写这个寓言是在 1997 年 10 月股市大跌的一个星期之后。它发生在一个地点不明的愚昧的大女子主义村子里。在这个村子里,有 50 对夫妇,每个女人在别人的丈夫对妻子不忠实时会立即知道,但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如何。该村严格的大女子主义章程要求,如果一个女人能够证明她的丈夫不忠实,她必须在当天杀死他。又假定女人们是赞同这一章程的、聪明的、能意识到别的妇女的聪明、并且很仁慈(即她们从不向那些丈夫不忠实的妇女通风报信。假定在这个村子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所有这 50 个男人都不忠实,但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够证明她的丈夫的不忠实,以至这个村子能够快活而又小心翼翼地一如既往。有一天早晨,森林的远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族长来拜访。她的诚实众所周知,她的话就像法律。她暗中警告说村子里至少有一个风流的丈夫。这个事实,根据她们已经知道的,只该有微不足道的后果,但是一旦这个事实成为公共知识,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在女族长的警告之后,将先有 49 个平静的日子,然后,到第 50 天,在一场大流血中,所有的女人都杀死了她们的丈夫。要弄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首先假定这里只有一个不忠实的丈夫 A 先生。

除了 A 太太外,所有人都知道A先生的背叛,因而当女族长发表她的声明的时候,只有 A 太太从中得知一点新消息。作为一个聪明人,她意识到如果任何其他的丈夫不忠实,她将会知道。因此,她推断出 A 先生就是那个风流鬼,于是在当天就杀了他。

现在假定有两个不忠实的男人,A 先生和 B 先生。除了 A 太太和 B 太太以外,所有人都知道这两起背叛,而 A 太太只知道 B 太太家的,B 太太只知道 A 太太家的。A 太太因而从女族长的声明中一无所获。但是第一天过后,B 太太并没有杀死 B 先生,她推断出 A 先生一定也有罪。B 太太也是这样,她从 A 太太第一天没有杀死 A 先生这一事实得知,B 先生也有罪。于是在第二天,A 太太和 B 太太都杀死了她们的丈夫。

如果情形改为恰好有三个有罪的丈夫,A 先生、B 先生和 C 先生,那么女族长的声明在第一天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类似于前面描述的推理过程,A 太太、B 太太和 C 太太会从头两天里未发生任何事推断出,她们的丈夫都是有罪的,因而在第三天杀死了他们。借助一个数学归纳法的过程,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如果所有 50 个丈夫都是不忠实的,他们的聪明的妻子们终究能在第 50 天证明这一点,使那一天成为正义的大流血日。

现在我们把森林远处来的女族长的警告代替为对去年(1997)夏天泰国、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通货问题的警告;妻子们的紧张和不安代替为投资者的紧张和不安;妻子们只要自己的“公牛”没有被刺伤就心满意足代替为投资者们只要自己的“公牛”没有被刺伤就心满意足;杀丈夫代替为抛股票;警告和杀戮之间的 50 天间隔代替为东亚问题和大崩盘之间的延迟,你就会得到这次大崩盘的成因。更清楚地说,利益息息相关的金融集团们可能已经在怀疑其他的亚洲经济是不堪一击的,但直到某人如此公开地说,并最终发觉了他们自身的不堪一击以前,他们是不会行动的。这样,马来西亚总理在 1997 年 4 月批评西方银行的讲话就起着女族长的警告那样的作用,促成了他最担心的这次危机。

幸好不像是故事中的丈夫们那样,市场是能够再生的。华尔街波涛后来的此起彼伏说明,如果妻子们能够让丈夫们在炼狱中短暂停留之后再复活的话,这种类比就会更加逼真。这就是地球村中的生与死、买和卖。

刚在坦克世界里抢购个车,失败了,但觉得比较蹊跷

游戏活动页是标准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老手嫌简单懒得做,但新手又考虑不到并发的情况经常搞砸

最绝的经历是,曾经在 265,有个人活动被人刷 bug,就一个一等奖被人中了好几个,觉得丢脸主动辞职了,半年后刷我们 bug 那人来应聘,我们还给招进来了

面试的时候,我和组头一起面的,跟应聘的聊,说起技术问题,组头说,一定要处理好并发问题,我们之前被人刷 bug,刷走了好几个 psp,应聘的从兜里掏出一个 psp,说你看这是什么,一翻背面,有 265 的贴标

组头惊喜,说那 xx 奖你抢到没,应聘的说我让我媳妇来领的

06 年的事,我和组头都没跟上面提

那哥们道行很深,交给他的活都不在话下,天天研究网赚。我觉得他来我们公司上班,就是为了领奖品的时候不被怀疑,06 年都不太兴快递的,他经常收,有些便宜货巧克力之类直接大伙就分了

闲暇之余他也畅谈些经验,比方说哪家真设得给奖品,哪些是骗子其实都内定(已经忘了新浪搜狐谁实在谁骗子了

以前规劝自己不要用反问句,可现在才发现自己还是那么迷恋反问句,这辈子是沉不下心做个善良的人了,终究将在阴阳怪气中迷失自我……妈的好悲凉

说来丢人,当年马加爵,我也相信是个因贫困而招世人白眼,很多年后才看到反转,被害者有比他还穷的,马加爵自己也有钱多次出去嫖娼

“人不傻逼枉少年”不是为自己开脱,是对他人的宽容,甚至有人活一把年纪了也还跟少不经事的小青年一样,那也没办法

但这事对我自己永远是个的教训,不要被带着走

想起前几天看一《拯救大兵瑞恩》的评论,其实中国一直很讲究优先级,围魏救赵挑选精兵就是“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美国打仗没惨烈到那份上,能把一家所有儿子全安排上,侥幸靠一文员发现才去弥补,可见有没发现直接死绝的,这么丢人的事也能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科幻小说有个古老的话题是游戏玩家上战场,可能本人都不知道是真的,以为是模拟

前些年好像美国潜艇的一个什么控制器,研发了半天最后放弃,改用 xbox 手柄

看大疆的穿越机宣传图在想,以后部队里会不会有高玩负责开穿越机

昨晚突然意识到,再好的玩家也打不过外挂,这职业还没诞生就被电脑取代了

“田福贤让冷先生问你一句话:如若你们日后真的得势,你还能容得下他?”

书看到 80% 了,目前最让惊讶的就是这一句。不活到一定岁数写不出这话

话不要说死,事不要做绝,来日方长。道理简单易懂,但每一位年轻人倘若不经历足够的教训,对这道理是不服气的

起先觉得循环引用报错是个挺蠢的东西,比方说 protobuf 里有些循环避免不了,只好先合并成单一大文件,就没问题了

但后来发现 ts / golang 里出现这问题,99% 是自己没想明白模块的设计,是更基础的问题导致的

很多烟鬼的因为地铁不让抽烟一路上憋坏了,一出站就点上烟边走边抽,今天刚出站就看到前方 15 米有个烟鬼,憋口气跑到他前面,结果看见再往前 10 米还有个烟鬼……换口气继续跑几步

快到公司了发现前方 30 米还有一个,这些傻逼不能出站一起抽完么,正在琢磨什么时候开始跑,幸好这傻逼拐弯了

不过我真的不明白,恨一个人可以 10 年,50 年。甚至500 年这样恨下去,为什么仇恨可以大到这种地步呢?

500 年的仇恨是剧情需要,现实中只要分开几十年,不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大都可以化解。时间可以化解一切

但爱也同样,再亲密的关系,分开久了也就淡了

不是一个值的正负值,是两个独立的值

感觉 CSS,要么用 bootstrap 这种开箱即用的,要么发挥到极致的一整套量身打造的系统,而 tailwind 这种感觉高不成低不就

一直幻想着用最少的 class 和嵌套关系、充分利用伪类描述上下文关系,而保持 html 部分到最简洁。当然只有简单的小项目才可以这么搞

我对 bootstrap 没有太大过结,就是实在太多了以至于看到圆角就隐约有点反胃

简单来说,当某物件被高强度震动的音波震动是有机会破裂或爆裂。只要找到一个特定的音频,世界上任何的东西也可以通过音频来进行破坏

虽然始终有关于次声波伤害人体的传说,但是至今为止在实验中未能证明声压在170dB以下的次声波对听觉、平衡器官、肺脏或者其它内脏有任何破坏。在185~190dB左右人的耳膜会破裂,这个声压相当于半个标准大气压

一直都有“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之类的说法

但其实,仰望星空需要天体物理学硕士或以上文凭么?

我觉得生活中需要有政治常识,就像需要知道物理化学常识一样

别哪天进了花园却一朵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哪天望着满天星斗却一个星座也数不出来。也不排除有人不屑于了解,觉得就算知道了又有屁用啊

小鬼子的躺平乃吾辈楷模

我没亲眼见过,听说的,niconico 最火的时候,用户暴增,访问量暴增,如果是中国团队肯定是欢天喜地的扩服务器,小鬼子的做法是…排队限流…

我只见到类似的,玩军国主义黄赌毒游戏《舰队 Collection》的时候,也是限量注册,每天中午抢,我是自己抢的,也见过淘宝卖新号的

因为细枝末节的东西太多,好多事情都要自己淌一遍才知道

之前买音箱线,搜各种文章应该买多少芯的,因为 300芯的缺货我买的 200芯x2,到了手发现线好粗,又自己换算了一下,200 芯约 1.5 方,接电磁炉都够用了,而我只接一个音箱,且这音箱整个生命周期超过 100 瓦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分钟

一个资本家可以指望是仁慈独裁者,一群处于竞争中的资本家那就是公地悲剧啊

同时再次强调《资本论》不是《资本家论,单个白手套并不是资本的人格化

矛盾一定会激化,因为大多数人类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设,但又有个无法撼动的优势:数量多。这是正态分布决定的

在考虑客厅里沙发的位置

85 寸是 190x109cm,我打算人头距离电视 280cm,水平约 40 度角

IMAX 影院角度更大,如果下图这中国电影博物馆施工图没走形,皇帝位目测约等边三角形 60 度角

现在论坛上一问就是越大越好,SONY 官方推荐 4K 电视 3米 75、3.5 米 85,往小了说,感觉跟钱过不去的样子

想起刚上网的时候超级没见识,有人发了首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的合唱版,但没有歌曲信息,论坛里一群人没一个知道的,大家就猜是日本歌还是俄国歌,猜了好几页才有人指出这首叫天空之城

哦不对原来是叫《君をのせて》

看《满江红》时一度以为要像《无良杂种》来个平行宇宙大快人心版,一定要强行留秦桧活口让我非常不理解。汪精卫死得不明不白,耽误他遗臭万年么?

虽然我认同打不过就是打不过,但如果要挺岳飞,那就要学章北海物理消灭反对派啊,这样主战派才能压过主和派,为啥留活口

往返于北京和包头之间,现在反复对比我跟我老婆桌子上的音箱,我真的以为 400¥的漫步者跟 10 年前 2000¥买的罗技 5.1 差不多(放歌只用 2.1,考虑到品牌溢价、老损、和技术迭代,没想到差这么大

现在拿不准是喇叭素质的差距,还是因为低音炮,我这 5.1 的解码和功放都在低音炮里,没法单独关掉炮

总在惦记换个入门级监听,本来惦记 Adam T5V,但看到不少人说底噪问题,但其实桌面箱选择也就这么几个:JBL 305P / Tannoy Gold 5 / EVE SC204 / Kali IN-5 / IK iLoud MTM / Neumann KH 80 / KRK Rokit 5 G4

看好真力 8010A 但是加上低音炮就太贵了……

- 我喜欢看科幻
- 同好,我也喜欢,我最喜欢的是《寻秦记》

- 我喜欢听摇滚
- 同好,我也喜欢,我还专程去听过五月天的现场呢!

- 我喜欢阅读
- 同好,我也爱看书,我最喜欢的是《三重门》和《悲伤逆流成河》

- 我是程序员
- 我也写过程序,上学的时候给我们学院做过主页,我跟你说,编程很简单的

我感觉还有很多能把人噎死的话,怎么一到用时就想不起来了……

我对很多东西的态度是 可以有/应该有

比方说《君主论》看起来写满了人类的罪恶,但如果地球上少了一个马基雅维利、少把一些东西写出来,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反而不够完整了

另外如果地球上人人都每年看一百本书、抖音这种玩意根本没人装,那这种地球活着也太有压力了,我这种垃圾应该主动选择死亡

据说 D3 的下一个赛季把一些 D4 中实验性质的机制放了进来做测试,我没去了解过 D4(变来变去的,等真玩上再看了,但有人说新赛季的功能 UI 很像 D4 的

@ggarlic
在县城看了次电影,观影体验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说话的,小朋友开头灯四处跑的,几波迟到开手机灯找坐的。最夸张的,一老女人,开免提大声聊微信语音的…

前几天去电影院,在正片播放前几秒我让坐在前一排的大妈把保卫萝卜给关了。正好在我斜前,屏幕完美在我视野边缘。叫停她之前已经各种假设,如果碰到硬茬要怎么吵架怎么叫工作人员,还好这傻逼给关了

比方说迟到的之类,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很坏心情

还有影片时间越长出来进去尿尿的越多,这点得骂导演

对了,以前可能没留意,怎么对联帖反了的有这么多,我甚至觉得帖反的比帖对的还多,看得我想挠墙

跟闺女说起来,闺女说甚至碰到过语文题给个上联对下联,平仄是错的

这 Google 我是真服,PC 搜 wiki 永远是手机版害得我写个油猴脚本跳回去,刚手机搜到个是一论坛帖子,看到最后页脚链接人家有手机版,你让我看完 PC 版网页 -皿-

我原本对 twitter 最大的不满是字数限制,后来发现自己说话太罗嗦,主谓宾一定要说全。有时候字数略微超了会琢磨去掉哪些冗余的字

电影时间过长,通常是导演的问题,自己不分主次不知取舍,或者像麦霸一样逮着机会就喋喋不休

前几年才明白马克吐温那句“我本来想写更短的一封信给你,但是我的时间不够

在硬件版提问 USB DAC 有没有延迟、是否影响打游戏。一位玩各种 FPS 的老哥很热心地解答,说没感觉有任何延迟

但我看他照片里,鼠标是无线的……这个……

好片子必须 2 小时以内,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以后超过 2 小时的片子最高只能打 9/10

现在丁点破事就要扯两三个小时,真当自己是 Titanic 了

我漏看了什么么?为什么没人吹 M3GAN ?几年一遇的顶级科幻片啊!上个一个这么爽的片子是 the man from earth,这二者之间我一时想不出能相提并论的片子,就算想出来也不会超过两个

其实所有概念都不新鲜,但现在时机才成熟(早十年的话观众不好理解,把概念完好地衔接起来视觉化

(思路跑得有点远)从接触电脑开始,我就一直是强 AI 的信徒,但是放 20 年前,很多人不是认不认同的问题,而是不值得认真讨论,就像成年人不应该讨论孙悟空是否存在一样

但是放在现在,由于有更多形象具体的东西出来了,有更多的人开始相信强 AI 会有的。虽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人类永远无法被超越

刚看完片子比较兴奋,很多想法还不完整

有点小遗憾是这机器人马力过剩,如果能全程借助工具杀人就更显得“聪明”了,不过估计设计难度会很高,这个要求有些高了

如果会跟 ghost in the shell 里的 doll 一样反关节奔跑就更赞了,我相信 IG 不会告他的,就像结尾模仿了 T800 也没什么

开头老婆问技术人员是否会察觉程序失控,我说如果是我搞出来的,我会认为现有的硬件水平还诞生不了强 AI,而且太多参数可调,一切尽在自己掌握 快到结尾时一起猜结局,讨论孩子会选姨还是选 doll,我说小孩子讲个屁道理,谁跟她好就选谁,当然是 doll。只能说编剧可能没养过孩子

M3GAN 死之前唱歌是模仿 HAL 9000 啊,还有什么要素

十年前,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还不为人所知,没有《监控资本主义》警告人们互联网巨头们对用户了解到什么程度,没有 AlphaGo 和生成式对抗网络 GAN(片名也取意于此,没了这些,只是又一部 I Robot 或者高档电动恶灵鬼娃而已

条件都具备了再出这片子,人们对 AI 可能造成威胁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人类的主流观念“低档的才用电脑模拟,高档的还得用真人,到“电脑比人更狡猾、花样更多”也就用了 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