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炮灰 2
幻想类文学毕竟是少数,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文艺作品中的世界通常是和现实世界相符的,最多年代有点变化。如果有“变形、出发”或者“xxxx,听从我的召唤,出来保护你的主人吧”这类语句,通常是面向儿童或者是给成年人打发时间用的,称不上艺术。
我喜欢现实点的东西,现实的事物和规则是经受过考验的,比单纯幻想出来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按电影的成本打造的电视剧《兄弟连》当年很爱看,我喜欢这个以想象力出名的美国导演所拍尽量还原真实的战争片,里面有着这么多的内容:勇敢、坚毅、机智等等老生常谈的东西暂且不表;在仇恨的驱使下面无表情的屠杀已经缴械的德国战俘;不听劝告而在一分钟后死于虎式的炮下的坦克手;幸存的老兵带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优越感轻视补充兵、甚至轻视因伤退出比他们少打仗的曾经战友;无作为的官僚;无德无能的废物军官被战争吓的崩溃;作为胜利者,所有官兵在德国不遗余力的掠夺这个战败国的财产……有些内容对于我来说很新鲜,又很让我信服。你会相信那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军人,有优点有缺点的人性。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又是当时那个情况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选择(相对自己是正确的
在这部电视剧的倒数第二集,也可以说是压轴的一集,叫 Why We Fight,告诉美国观众,为什么战争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还是发动整个国家的资源去跟那么遥远的敌人去打、死了那么多人。算是对那些牺牲的士兵一个交待,对烈士家属一个交待(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点争议的,因为视角还是这个犹太裔导演的,结尾另说)
任何行为都要有目的,要有一个原因去驱使,没有目的的行为恐怕只有布朗运动了。但是到了年终专门有这么一部国产电影《集结号》告诉你,咱们不讲原因,不讲目的,不去评价内战的对错,咱们的口号只有一个
多没劲的事情,太监也不过如此吧,太监活一辈子图个什么(绝大多数太监还混不到“乱世末年,宦党横行”那程度)?那么这些人的浴血奋战、最终被乱抢打死,又图的什么?时隔半个世纪后,如果不是为了瞎吆喝骗点票房,或者是这个 dict4t0rship 的受益者,谁好意思说三年“解放”战争的几百万死伤图个什么?
我们不需要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来歌颂牺牲,这种东西实在是打小接受过多、溢出了。看到这种没头没脑的“无私奉献”就愤然,就想骂。烈士们已经无谓的死掉了,死的很不值、很亏,那就别再去吵他们了,还要很过瘾的看完一部充满没有危险的子弹声炸药声的片子之后兴高采烈的说“这个炮灰当的好、是优秀炮灰、炮灰楷模”是怎么着。
一个人先要为自己考虑,进而放远目光,与其他人合作,最大范围的合作单位称之为国家。但合作的目的是双赢,不是损己利人的“无私奉献
这点之所以让我接受不了,是因为我发现将口号推倒演算后跟“每一斤猪肉的产生都是永垂不朽”的无异。这种无理头口号是在亵渎死者。
[hr]
起初我对《集结号》这个片子并没什么讨厌的,连说的什么内容都不知道(开始还以为“集结号”是某飞机或军舰的名称,而非乐器
另外,保持我的偏见:一个拍了一辈子喜剧的导演拍战争片,就好像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兰州拉面的师傅去烤全羊一样。反正能吃,不太熟或者烤糊了,其实也都能吃,但不是这个味啊。
[hr]
哪怕抛开前后的历史,这种牺牲也同样很傻逼,不应该用来做正面宣传的。这种事是有,可能是我看的片少,没有哪个片子宣传这种牺牲的。别拿拯救大兵来比,拯救行动算是一个高危险的特殊任务,但不是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任何军事行动都能分出来难易程度,就好比《兄弟连》里有一集结尾,字幕解说到
就算是世人唾骂的“丧心病狂”的倭人,臭名昭著的神风敢死队也是人家自愿进的飞机(读过一个倭人王牌飞行员的生平,曾经想报名神风,上级不舍得,没批准,因此推论是自愿的
[hr]
这场战争不是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和异族人的战争,而是内战。苏联人打德国人的时候不记代价(打柏林
[hr]
岔远点,斯皮尔伯格拍了很多关于自己民族的电影,拍过《辛德勒的名单》的他不可能在《兄弟连》里不提到集中营。但是总的来说可能事实能比人们想象的温和些。以前看一套关于二战的照片集,在讲述占领法国后,很多法国人已经主动的在写信的时候把地址写成“巴黎,德国”了。如果都是不受制约的 d35p0tism,我不觉得异族人统治跟“自己人”统治有什么差异。而后者我们都能很真切的想象到。
[hr]
这篇文章并非针对《集结号》的评论,它只是一个很典型的靶子、引子而已。没有人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跟这片子一样短命、迅速被遗忘。只是觉得含沙射影会增加阅读难度,只好提一下这个名字了,其实是很不愿意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