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点
转载
是不是我潜意识里确实是喜欢悲剧?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不然为什么给我留下印象的片子都是悲剧结尾。
一些想法一直在脑子里转悠,知道看完[url=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49959/]《怒火攻心(Crank)》[/url]后有了写的动力。
我支持观点是,文艺作品不应该是万花筒,读者观众们不应该是五岁儿童、无论看到万花筒里出现什么都会不住的傻笑。角色的死亡也不应该像[url=http://www.google.com/search?q=%E9%9F%A9%E5%9B%BD+%E5%A4%B1%E5%BF%86+%E7%99%BD%E8%A1%80%E7%97%85+%E8%BD%A6%E7%A5%B8]在韩剧里[/url]那样是一种佐料。故事不能胡编,死也应该死的有分量,而不是动不动就扯什么意外或者神迹出来。
有点让人联想杰克·伦敦,起码在印象里杰克·伦敦笔下悲壮的失败者要比其他的作家要多,有些完完全全就是失败者的故事,我读到的第一篇、也是被选入语文课外阅读的《一块牛排》就是如此。到《生火》(看《马丁·伊登》的作者序里这么提过一句:“例如短篇小说《生火》写一个淘金者在零下七十度的旷野里用各种办法生火终于失败而死的故事”)、《一千打》,后者虽没见过原文,但是对于疲倦、饥饿之类的绝境,杰克·伦敦从来不乏细腻的描写,想也想的出来。
模仿《货币战争》中的一句话的语气,可以这么说:“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也许父母向你这么承诺过,但是上帝不会。”
我们的教育系统欠了孩子们很多,那些善意或恶意的欺骗,甚至让很多人成年很久却还是无法摆脱幼稚。我觉得郑渊洁的童话很吸引人,原因之一的是在那个年纪,好像只有他写的童话里才有阴谋和伪君子,坏蛋不是长的就像坏蛋,他会伪装的像是你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我至今记得《侠胆雄鸡》里的“流风”这么个坏的冒水的角色,当然郑渊洁的童话里还有很多跟这家伙一模一样只是改了个名字的角色。
可能是 99 年或者 2000 年的一期《计算机世界》里有这么一篇文章,记者讲述的是一个创业失败的人士开了家饭馆,起名叫“吃.com”,他说现在这个阶段,上网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需求,但是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人都必需的。我当然不喜欢这种二极管一样简单的逻辑,就拿自己所在的小区为例,入住三年,小区门口的饭馆有七八家,平均算下来每家已经易主两次有余。在小区门口开饭馆谈不上什么理想,纵使这种基本的营生却也如此艰难。
[hr]
笔锋转一下吧
这种悲观的情调跟《怒火攻心》不太相称,那个边干边高喊“I'm alive!”的家伙,那个坚持要亲手掐死仇人的家伙,没有人哀叹他的死,只会庆幸他多活了一天。
那是何等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