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北京贫民窟


作者:郑凯

前些年滴滴跟 uber 在国内打价格战的时候,拼车回家几乎跟坐地铁一样便宜,虽然时间会长点,但是一直看 kindle 没有换乘,问题也不大。

结果有一次,拼车的在我之前下车,北五环,沿着清河拐到了一片狭窄拥挤的地区,全是平房,而且因为太挤,全是各种地沟油小吃摊,人又多,所以车很难走,其实那乘客下车自己走更快点,但他执意让司机再往里走。我虽然不爽但也没办法,毕竟人家花了钱就得送到,最后到了一个拐角,往里还有特别远,司机说不能再往里了,车出不来(而且窄到看起来都没法拐进去)。可能那人也等得不耐烦,就同意了下车走了。之后出租车又花了好久才从里面出来,被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真是晦气。

回到家就跟老婆说,从来没想过北京还有这种地方,比咱住的还更靠近市里,可那么大片地区,都是平房,人口还那么密集,不就是贫民窟么。

第二年的冬天,大兴西红门大火,烧死 19 人,政府随即治理群组房,同时据说在政府文件里流传出一个词:低端人口。

火灾发生后,我对西红门脑补的画面,就是曾经见过的拥挤脏乱的清河贫民窟。后来清河那片被彻底清理掉了,只剩下一座清真寺。

很多人会去骂“低端人口”这个称谓有歧视性,会指责政府的驱赶手段过于强硬,但是怎么有效的制止贫民窟产生,他们是给不出解决方法的。

从长远来看,制止贫民窟的产生,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包括原本贫民窟的居民。虽然很多人是为了改善生活才来到大城市,但注定了其中一部分人过得比以前更差,而且最终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再迁走。那些人都正当壮年,可生活质量无从谈起,在牺牲了太多的健康安全后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也无力抚养孩子,可他们的孩子终究还是出生了呢?等他们自己老了以后呢?

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越是低收入低教育的人就越是如此,诸如早年有人开胸验肺,这并不是个例,得尘肺病的工人不计其数,但这些人意识不到弊远大于利、应该拒绝这种工作。城市里很多人加班到猝死,在没有死之前应该有很多身体信号告诉他已经很危险了,但他自己不当回事,用咖啡等麻醉剂屏蔽了信号继续加班,直到死亡前的几秒才突然醒悟和悔恨。越生活在底层,越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这时候需要政府替他们做判断。

但是执行操作一定是个挨骂的活,因为要用到强硬手段(停水停电停暖)等。我很庆幸政府态度坚决地迅速治理了这个问题。短痛好过长痛。

如果我没有偶然的误入贫民窟,我想不到北京还会有那样的地方,那可能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我也非常确定,批评清理低端人口的人里,有非常多人没有感受过被赶走的那些人,每天怎么吃穿睡觉、怎么干活维持生计。同时我也意识到,任何人都会把他不了解的人和事以自身为模板来想象,比方说网上争吵的两个人如果有机会相互了解,可能会惊讶于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

在批评某些事情时,有的人会觉得明明很简单的道理,白纸黑字、泾渭分明,为什么操作起来会这么复杂。但其实社会本身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如果不了解每个人的生活的差异有多大,就没法理解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复杂。


杰克·伦敦有两篇短篇《在甲板的天篷下面》和《北方奥德赛》,对于年轻人不失为一个好的训练:可能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异,但至少可以知道这种差异远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