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通
作者:郑凯
看到一条推,因为是负面评价就隐去出处吧。
吃家里人做的饭,需要掌握的基本话术:
菜咸了:「好吃,下饭!」
汤淡了:「好喝,清淡!」
肉没煮烂:「口感好,有咬劲儿!」
菜里没肉:「好吃,清爽!」
奇怪的味道:「第一次吃,神奇的体验!」
米饭没煮熟:「没熟?熟了吧?我没吃出来!」
其实我最怕的沟通就是如此,明明说出来能解决问题,但是碍于情面不说。
倘若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那确实可以不说。但假设是我做的饭菜,哪有问题是可以指出来的,但如果不说出来,就成了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即使我跟你说了你也还是会搞砸,索性不说了”,继而可以推导成“你太蠢了,听不懂/做不到/不想把饭菜做好,所以我只能应付一下哄你开心”。从我的理解角度,这恐怕是最强烈的鄙夷。
所以对于我尊重的人,我都会尽可能说实话。如果做不到委婉,闭嘴也比这种客套要强。但很可惜,在这事的看法上,很多人跟我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我和这类人相处时基本就是悲剧。
想到了今年获诺奖的日裔物理学家真锅淑郎的一段话:
真锅博士在获奖后的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及加入美国国籍的原因时回答:“我不适合日本的研究文化。”他说:“日本非常注重和谐,需要潜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做任何打扰别人的事情。在美国则无需担心别人的感受。我不擅长察言观色,我觉得在美国生活很棒。”
我很早就注意到这是个标准的 nerd 特征,普通人看起来觉得滑稽、怪异、让人不舒服的表现,如电影中约翰·纳什的一个小细节等等。我也明白,我的直言不讳曾让不少人觉得冒犯,但相差太大的还是避免接触的好,从长期来讲对双方都是好的选择。
还有以前看到的遗失的乔布斯访谈,不管真的是乔布斯还是谁杜撰的,起码道理没差,与我心有戚戚焉:
假如你找到真的很棒的人才,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很棒,你不需要悉心呵护他们自尊心,真正重要的是工作表现,这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工作表现。
我想,你能替他们做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他们哪里还不够好,而且要说得非常清楚,解释为什么,然后把他们拉回正轨。
你必须用不会让他们觉得你质疑他们能力的方法说,但是你也不能留给他们太多空间,解释为什么东西不够好。这很难,所以我一向用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跟和我共事过的人访谈,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对他们有益,有些人的确很痛恨这种方法。
我相信智力超常的人可以随时说出又能让人高兴地接受又不失原则的话语,但我觉得这种人太稀有了,可能很多人这辈子都不会见到一个。沟通这事对我尤其困难。也可能是我对其标准太高了,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沟通的第一要务是准确。
有时这方法并不奏效,很多人在沟通后也无法解决问题(我文章开头的“倘若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没有能力或意愿,继而对沟通方式也吹毛求疵,最终加倍反感。所以很多管理者权衡后会什么都不说,直接把人开掉换掉。
另外,开头的那段(推主在日本生活),结合真锅淑郎的话,我在想是不是所谓“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错误描述,而其实就是指的这种“不要冒犯别人”的思维?因为我同时也保持着“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我觉得这怎么也算不上毛病。比如早上在公司吃早餐,应该注意不要看手机(因为座位紧张,不要长时间占用),走时清理好自己坐过的位置。虽然每天都有很多人犯,也没有人被说过,但我仍觉得要注意这些小问题,这是自尊所驱使的。我想不出所谓过度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成为负面评价是什么样,但就算矫枉过正,也应该比有人偷偷在工位抽电子烟、小便池下溅满一地要好(在北京最高一档的写字楼里,还能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觉得这事已经无解了)。
我见过很多次,整个项目组明显是有问题的,但谁都不说出来,大家都只会说 This is fine。
有些话可能说出来不好听,但如果能解决或改善问题就应该说出来,不然可能会最后爆发时无法挽回。
大概是去年的这时候,我的一名刚找来三四个月的手下明显非常焦虑,组头(项目负责人)跟我提了下,于是我找他问“找个地方聊聊?”他想了一下,看着我摇摇头,意思自己能解决。结果当晚组头找他聊,他却答应了,我心想应该是我人格魅力不够吧。不过当时整个组的气氛都不太对,我不久就申请了转组。当时唯一能验证自己判断没问题的是,没过几个月,我非常看好的一位新招来的策划(可能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数学最好的人)也申请转组了。大约半年后,曾经的手下突然找我说,被开除了,想走之前找我聊聊。
开除原因倒不奇怪。当初我在的时候 code review 跟几个人都提过代码质量的问题,我强调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证代码质量,如不要把代码重复拷贝而是要提取成函数等,我把有问题的代码都直接贴出来,三名手下都被批评了,他还不是错误最严重的那个,但也因此非常焦虑。不过他们都觉得,因为时间极其紧,所以暂时留下一些难看代码是可以接受的(几乎所有的技术债都是这么留下的)。结果时间一长,出 bug 的次数越来越多,组头认为他能力不行。他认为很委屈,他愿意为赶时间而牺牲质量是组头授意的,结果组头又以牺牲质量为由开除他。我虽然 15 年前刚入行的时候就在《程序开发心理学》里看到过同样的故事,但这么完美的实例还是头一次见。我把之前想找他说的又说了下,虽然于事无补。末了又找来《程》里的那段故事发给他。
我觉得这世界好就好在,你可以跟绝大部分人都只是萍水相逢,再无交集。
极端的例子不能用来证明观点正确与否,但我们仍然需要大量的例子,因为沟通方式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个场景、场景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读《公正》时看到的一个词“道德困境”,人们需要一生中都不断学习、解读、演练如何沟通。
关于沟通的小说,我马上能想起的是《无声告白》和正在读的《静默的墓碑》。这类小说最有意思的点是,推演其中某句话,如果换个方式说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