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批判性思维》
作者:郑凯
好几年前读《批判性思维
但是书放下之后,却时不时的会琢磨里面提到的问题。对于一些谣言,虽然没有继续传谣,但也曾一度信以为真。可见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没想得那么牢固。于是又继续把整本书接着读完。
首先是对信息的解读,我非常喜欢一个老笑话(据说原始出处是胡佛总统
一名政客坐在火车里向窗外望去,旁边的乘客随口说到“那些羊被剃光了毛
” ,
政客回到: “至少从咱们这一侧看是这样”
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于,政客假想了一种情况:一堆羊被人只剃了一半的毛、又被扔回山上(这个行为显得怪异滑稽
但其实这两层意思都很有代表性。第一层,我们看到一侧被剃毛会理所当然的推测另一侧也被剃,这是一个合理推测,因为看上去没什么理由把羊全部只剃一半又放回去,但是被剃一半的概率哪怕极小,但是不为零,而且可能有我们想不到的理由。我把大多数的错误归结为合理推测出现了意外(小概率)情况。
书里引用了罗素的一句话,虽然原本是在说定义是模糊的,但我想,套用在概率的模糊上也是没问题的:
直到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书里给我第二点收获是,关注信息来源,也就是“引用/引文
再说引文质量,常见的一个谣言传播方式就是一张截图,稍微好点的可能是截自一名人说的(但比较奇怪的发言我会去查本人有没有真的说过
数量和质量的综合判断,让我对不同的消息给打了不同的标签,我多大程度上相信它,是“听到这么一种说法”还是我会转发,甚至作为证据。
曾经看书和网文时,作者滔滔不绝讲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除非出现明显的不合理,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全盘吸收的。但如今,如果作者说某国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我希望能有带上新闻六要素(5W1H)的报道链接,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关键字
在所谓网络大 V 里,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是美籍华人刘翔熙,他有一篇文章《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 (二)》里讲到中美警察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或者说如此不同的义务
为什么要把日常读写的标准提高到“口语化的论文”这种要求?因为我日益觉得,微小的偏差累计下来可以错得很离谱(甚至已经“负负得正”好几次了
另外扯远点,宁南山的《是谁掩护了中国崛起?》,讲到了西方在几十年的偏见的污染下,即使是专业、精英人士,也会出现巨大的误解。这种环境已经让扭曲的观点无孔不入,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已经抵挡不住这种攻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