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的“A型”人格为例,他们多为高薪的律师或公司经理,或充满竞争的日本跨国公司所雇用的日本“工薪人员”。这些人在职业生涯上升阶段,可以很轻易地每周工作七十或八十小时,休假几乎没有或者很短。他们可能比没那么拼命的其他人工资更高,但是他们投入工作的程度并不完全是为了报酬。事实上,从严格的效用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行为是非理性的[8]:他们工作如此拼命,是没有工夫花钱的;他们无法享受闲暇,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闲暇;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糟蹋了自己的健康和安逸的退休生活,因为他们早逝的可能性很大。人们可以说,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在工作,或者为了下一代在工作,无疑,这多少也是工作的动机,但绝大多数“工作狂”几乎从未照看过自己的孩子,而且常常一心扑在事业上,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这些人如此拼命地工作,只部分与金钱报酬有关:他们显然从工作本身,或者工作带来的地位和承认中获得了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与他们工作的努力和熟练程度,与他们在公司阶层的升迁速度,以及与他们得到他人的尊重程度,紧密相关。甚至他们的物质财富带给他们的享受,更多是因为物质财富带来的名声,而不是这些财富的实际用途,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去享用。换句话说,工作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激情,而不是他们的欲望。
弗朗西斯·福山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Kindle 位置 4712-4723
发现这就是对“奋斗逼”一词的充分解释。我当然不认同这种价值观(实际就是把工作放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哪个位置的问题),但同时,我对所有主动使用(而非引用)“奋斗逼”这个词的人报以蔑视。很明显他们完全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不允许跟自己不一致的价值观,这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