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科幻批判

转载

  不少人为科幻小说究竟该注重文学性还是科学幻想吵得天翻地覆。其实我认为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科幻小说作为小说必然要求一定的文学性,如果一个作品不成为小说,自然谈不上科幻小说。文学性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文学性很可能将科幻导入误区。到时候,科幻小说很可能蜕变成浪漫主义幻想小说,甚至向童话倾斜。我们应该正视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中国科幻并非处于繁荣时期,目前的假象只是一些泡沫。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科幻处于上升时期。我们既不应该寄予过大的期望,也不应该悲观失望。作者既应该提高文学修养,也应该注意科幻的具体细节。其实,中国科幻的科学幻想水分太大,亟待改进。
  在下才疏浅陋,因此不敢从文学方面来批评,因此我决定从纯科幻的角度来批评科幻作品。

一、从硬科幻开刀

  我是不太欣赏软、硬科幻的提法。我承认软科幻的提法,的确存在一些回避所有技术细节的文章,诸如《1984》,我相信中国是没有的。至于“硬科幻”,我认为没必要这么说,科幻都该有些硬度。凡尔纳的时代早已过去,如果今天还有人花一章计算轨道,那就是傻子。不厌其烦地描述技术细节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但许多初学者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如果你能说得头头是道,没有破绽,那也就罢了,但问题往往出在这里。这年头不是一个奇想就能造就一篇好科幻的。如果非要说有硬科幻,阿瑟.C.克拉克的文章应该符合标准,阿西莫夫也有不少像《火星方式》的硬科幻。至于国内,我基本同意某些网友的观点:“中国没有硬科幻”。其实我并不想单独批判中国所谓的“硬科幻”,可偏偏有人说自己是写硬科幻的。
  恕我无理,先从老前辈批起。八十年代以前的科幻都是为科普服务的儿童读物,我就不点评了。让我们看看绿杨怎么说:“偏爱于写硬科幻”。说实话,我觉得这位多次获奖的作者的作品不值得批评,但是“鲁文基系列”还颇受欢迎,很有代表性。恕我直言,绿杨的小说科学性很差。我先谈谈绿杨作品的共性。绿杨笔下的人物无所不能,阅历丰富,任何怪事都能撞上,整一个卫斯理;对于一些科幻情节毫不负责,出现了许多可笑的错误;把可能性当作确定性;信口开河。《鬼屋》、《星使》、《鸟巢里的笑声》只能当作奇闻来看。《嬗变》中说将带负电荷的电子加入原子核就得到了反元素,简直是胡说八道,反物质要是能这么制造,能源问题早就解决了;另外关于银元素也是很幽默的,应该是铁元素;由此可见作者的无知,至少是不负责任的。在《天演》一文中,作者大肆鼓吹神秘主义,玩数字游戏,什么6、123的就让外星人开心了,高度文明的外星人怎么会对数字游戏感兴趣;而酒精分子生命更是幽默,酒精分子怎么复制我就不批评了,那是扯淡,酒精分子肯定没有感观,没有应激性不成为生物,自我复制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给我的感觉是整一个闹剧。另外一篇文章我手头没有,反正是讲由DNA获得一位女士的全息图,说得振振有词:DNA包含全部信息,那么,我的磁盘上有我的照片,是不是用什么东西照一下就能看到我的照片吗?DNA是遗传信息,不是光学信息。《遗物钓“鲨”》中更是有用光学透镜聚焦电磁信号的神奇故事。关于绿杨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可批判,但是我看没有这个必要。
  科幻应该宣扬科学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些科普读物,更不应该仅仅是猎奇的故事。最近几年走红的周宇坤的作品倒似乎无懈可击。他的文章就像美国的科幻电影,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让人信服的细节。但是遗憾的作者宣扬的是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什么穿越黑洞,什么无所不在的宇宙心灵,恰恰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说《火星方式》表现了开拓者的勇敢和才智,《天堂的喷泉》表现了人类为了迈向太空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那么周先生的作品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个人觉得周宇坤的作品就像美国的文化快餐,味道很好,但是没有回味。
  最近刘慈欣写了不少科幻,看样子大都是“硬科幻”。其实他写得不错,以至于杨平评价“有克拉克的味道”。我觉得他作得不够好,至少发表的那三篇就不怎么样。翻转的宇宙,想法很好,可是你能看见牛奶里面的泥沙吗?收缩的宇宙、逆行的时间,既老套,又无聊。我坚决反对收缩的宇宙导致时间反转,那和行星十字架大灾难一样纯属牵强附会。至于他的作品没有人物,那超出了纯科幻批判的范围,我就不多说了。
  我不知道什么是硬科幻,但是我知道什么不是硬科幻。如果连基本的动量守恒和质能守恒都被破坏(除非你假定它们本来就不成立),那还算什么硬科幻。阿西莫夫的《奇妙的航程》只是个小品,缩小的潜艇质量也变小了吗?那么质量不守恒,如果质量不变,潜艇会压碎血管;另外时间限制也是无稽之谈。不过,作为电影它是成功的。

二、科学与幻想的脱节

  在目前的科幻小说中存在着科学与幻想的严重脱节。但是我执意要从一个故事说起。记得《科幻世界》上曾经刊登过一个福尔莫斯探案的故事。同以往的故事一样,小说从华生医生谈起。华生学了一点量子力学就沾沾自喜,认定一个嫌疑犯利用“泊松光斑”效应谋杀旧情人。但福尔莫斯指出其概率小于10e-27,直观的说,那个倒霉蛋必须对着目标射击数万亿年才有可能成功。严格地说,这是个科学小说,但耐人寻味。蹩脚的科幻作者总喜欢把牛皮吹破,犯下华生的错误。而成熟的科幻作家则像福尔莫斯一样严谨,将科学和幻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举个几个例子。蝴蝶效应通常被描述为“一只蝴蝶在北京(或任何其他地方)煽动翅膀,就有可能导致几天后美国纽约下一场暴雨”。其实这只是个夸张的比喻,实际上蝴蝶效应得名于蝴蝶状的吸引子,研究人员从来没讲过这么一句话。蝴蝶效应用来描述复杂系统的不可预见性,或者说对初值的敏感性。一个初学者很可能写一篇科幻小说,描述科学家用某些手段改变天气系统的初值,以控制天气。很遗憾,这样的故事在实际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变化莫测,加上人和动物对天气也有作用,你不可能预知将来几天发生的事情,因此即使你有完全精确的初值也无法作长期天气预报。至于通过蝴蝶效应改变天气更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你能通过诸如制造爆炸什么的改变天气走向的话,天气系统将是完全不可知的,因为变化莫测的大自然随时都在改变天气系统。这种毛病和华生的错误是相同的。此外还必须说明的是,复杂系统的混沌实际上来源于确定性,恰恰是计算机揭示了混沌世界。混沌是确定性的,但是具有不可预知性。
  现在让我举些经典的例子。星河作品最多,因此错误也最多。《决斗在网络》中主人公透过显示器看到了对手是个女人,《带着心灵去约会》的网络进出自由,脱离网络的意识可以生存,网络世界和现实几乎相同。这也许是一种浪漫主义,但是我毫不留情地说,这些都是可笑的错误,这些作品充其量算作童话。我把网络中的意识称为网络实体(Networks Beings),即使是无所不能的网络实体也必须通过数字通信来了解周围的世界,而星河笔下的主人公将显示器当作数码摄像机来使用,实在是厉害!请问,他是不是随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来到玻璃上,然后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观看现实世界?网络是个数字世界,网络实体只能靠数字传感器了解现实世界,只能靠数据交流。当然,虚拟现实是另外一回事。我希望不会再看到把网络当成现实世界翻版的幼稚故事。星河在《潮啸如枪》这篇颇受好评的科幻小说中再次吹破了牛皮。液体和固体在引力面前没有区别,飞上天的不止是海水,人也会飞上天去,即使是地下掩体的人也会失重,甚至飞向天花板。遗憾的是,星河没能注意到这一点,这个最关键的硬伤毁了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倘若星河能仔细揣摩,也就不会出现这些错误,但是惯性思维和不恰当的类推蒙蔽了他的眼睛。星河的水平很不错,但是对技术细节不够重视,但愿他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此我认为星河写的很多是网络时代的童话,浪漫而美丽,可惜与科幻差之甚远。绿杨的文章不是童话,那是神话,一点也不浪漫。而其他很多作者都有类似的毛病。
  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有生命,任何怪事都可能发生。科幻毕竟不是童话,幻想的翅膀还必须插在科学的骨骼上,否则就会折断。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错误不是由于作者科学修养不够,而是不够认真,懒得思考造成的。
  BTW:有人指责星河不懂网络,我都替他喊冤。星河连显卡与电视卡都分不清,更甭说网卡了,对网络的认识局限于BBS和游戏。

三、时间问题

  实际上有不少关于时间的科幻题材。但是时间问题并非简单的时间变换。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了研究时间费劲毕生精力,有人疯了、有人自杀了。然而不少新写科幻的作家却很喜欢这个题材,令我迷惑不解。
  时间旅行是个老套的题材,但是想要并非易事。时间旅行总是与怪圈联系在一起的。与时间旅行相关的是外祖父悖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人提出平行宇宙的概念。但是目前为止大多数时间旅行的故事都无法摆脱这个问题,历史和现实会捆绑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死节。相对而言,平行宇宙要简单得多,但是更加混乱,《海明威骗局》是个成功的例子。不过,向未来的单向旅行倒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不用担心逻辑混乱。而超越光速以回到过去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但即使只将实物加速到光速也是不可能的,那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聪明的办法是忽略技术细节。
  相比之下,加速时间和减缓时间就轻松多了。从物理上讲,减速是可行的。不过既然是科幻,加速也就被认可了。关键在于很多科幻小说中加速都精确地限制在某个人或物身上。加速的对象应该是个空间场,它如何精确地匹配人?《这一刻用尽一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倘若像H.G.威尔士的《新加速剂》那样,未免太宽松了,毕竟《新加速剂》是草创时期的作品。不妨考虑极端情况,周围时间静止,那么被加速者将寸步难行,因为空间的灰尘和空气都是固定的,如果你使它们移动就会使它们达到无穷大的速度,而且使用者会由于缺氧窒息。推广到有限速度,使用者仍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巨大阻力,呼吸困难。很搞笑的故事是加速器像枪一样,可以将敌人迅速老化至死,问题还是出在目标匹配上。加减速区域最好是封闭的,至少边界是极其危险的。考虑一个人进入目标区域,必然是分段的(从微分原理来看),假设一半进入,另一半没进入,则由于两边代谢速度不同,很容易导致机体受损。其实这个系统必须是全封闭的,不透光的,否则必然导致光速不变理论失效,具体论证太麻烦,我就不多说了。看样子只能靠瞬间移动交换物体了。此外这个系统与外界的力交换也必然不同于一般情况,否则动量守恒会或能量守恒被破坏。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两个相同球分别处于不同的区域,相互吸引,如果仍然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那么在各自的参照系统中,球获得的速度相同。但在不变系统中,加速系统中的球运动要快些,因此违背了动量守恒。由此可见加速系统中力会变小,对应减速系统中力会变大(主要是引力)。不过科幻小说可以跳过这些细节问题。但是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尽量避免这些题材,否则很可能闹笑话,尤其应该避免这类技术细节。
  我的建议是,除非深思熟虑,应该尽量回避与时间相关的题材。

四、泛滥的超时空爱情故事

  爱情这个题材真是经久不衰。本来在科幻中写爱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幻世界》上泛滥成灾的超时空爱情故事令人大倒胃口。
  倘若作者能够写出感情真挚的美丽故事,那也不失为一篇好作品。问题是这些故事俗不可耐,完全是经典爱情故事的翻版,贴上科幻的标签就放到柜台上。我比较反感纯粹的爱情故事,纵观国外的科幻小说,很少有专门描写科幻的,大多只是把爱情当插曲,当然《时间足够你爱》等大师之作也是存在的。说实话,这些超时空爱情故事描写的爱情实在是幼稚。如果真的想看爱情故事,还不如去看《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网络爱情故事,台湾以琼瑶为代表的一系列作者的爱情小说更可谓登峰造极——当然,我是不会看这些东西的。想靠爱情故事取胜显然是急功近利的,但是没有前途。
  这类小说基本上已经模式化,就好像琼瑶小说的公式一样。我可以信手写出一大堆(请不要对号入座)。
  预备条件:女主人公貌美如花,温柔体贴;男主人公要么是感情细腻的超级英雄,要么是个小白脸似的书生。准备3000字以上的科幻背景,最好有以下关键字出现:网络、时间旅行、永恒。准备好经典悲剧情节所需的形容词和经典对白。
  模式一:在未来的某年某天,突然发生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最后超自然的力量将男女主人公分开。
  模式二:未来的人(或过去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发生爱情故事。轻喜剧或悲剧均可。
  模式三:与某段智能程序(女主人公?)发生爱情,纯属柏拉图式精神恋爱,但是最后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见上一面,最好安排不可抗拒的力量杀死女主人公。
  模式四:与外星间谍发生爱情,介于已经有人描写了善良的外星人,最好写外星人欺骗地球人的感情,最后被感化。
  模式五:男女主人公中某人必须去作太空旅行,剩下那个要么冬眠,要么单性繁殖。必须是悲剧结局。
  模式六:将三角恋搬到上述情节中。视情节需要,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殉情。另外那个最好是大坏蛋。
  模式七:直接将经典的诸如《罗密欧与朱莉叶》的故事改写为科幻故事,尤其要注意将毒药换成更高级的东西。
  模式八:将神话故事中的仙女替换成外星人。
  ……

五、细节问题

  小说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本文不对文学所说的细节进行讨论,而集中在技术细节上。一般来说,技术细节是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基本特点。没有技术细节的小说一般不成为科幻小说——当然,软科幻是个特例。对于硬科幻(假设存在这种划分),技术细节就是一切。对于一般科幻作品,技术细节能起到吸引读者,增强说服力。但是在使用技术细节上存在着一系列误区。
  首先是滥用技术细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技术细节,不管是否对情节有推动作用。星河便是代表作者,这也是我认定《残缺的磁痕》是少儿科普读物的原因。这些作者以堆砌科学事实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其实很愚昧。
  其次是关键的技术细节错误,主要是指推动情节发展的技术细节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这些例子我就不多举了,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
  然后是不懂得回避技术细节。比如花大力气描写如何超越光速,如何加速时间。这些错误相当幼稚,但很多老手也会犯类似的毛病。最近的《异域》就是最好的例证。文章中说农场靠外界的太阳能提供能量来制造人造阳光,那么二十年的太阳能如何提供数十万年的能量呢?如果作者回避这个问题,显然就无可指责了。
  最后是完全忽略技术细节,只剩下科幻的背景。这种毛病最可怕,我在序里面已经提到了其危害。并非完全忽略技术细节的文章就是软科幻,《1984》里虽然回避了技术细节,但是作者对科幻背景下人文社会的改变作了细致的描写,这其实是一种软的技术细节,而非纯粹的文学细节。软科幻是对科学变革后的社会、人文、语言、宗教等软科学相应变化的描写,而非某些人认为的文学水平足够高的作品。批上科幻外衣的《罗密欧与朱莉叶》绝不是软科幻。至于手拿激光枪的牛仔故事更不是软科幻。
  下面是我对技术细节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一旦涉及技术细节,就不能信口开河,应该力求正确。
  二、不能滥用技术细节,读者希望看到的是科幻小说,而非科普读物。
  三、适当的技术细节能增强说服力,应该使用一些零散的技术细节。比如你描写火星时可以顺便提到它的卫星。你还可以写一些科学现象的副作用。比如你写大功率能量武器,你可以写它的反冲,因为光也是有动量的。
  四、你不了解的、可以忽略的细节完全应该回避。
  五、尽量不要回避所有技术细节,否则很可能会蜕变成幻想小说。
  我还想谈谈技术细节何谓正确。如果你的科幻小说没有提出新的物理定律或没有推翻原有物理定律,我们就认为你的科幻小说中沿用现有的物理体系,你的物体就不能超越光速,就必须受万有引力。当然,你可以假定某种超空间存在,于是你可以绕开光速限制(实际这种方法已经约定俗成了),但是你仍然不能在实空间中超越光速,你甚至无法达到光速。但是你突然说相对论不成立,于是你可以超越光速,这些技术细节就不在错误,不过读者是否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很少有科幻小说推翻这些定律,但是很多小说违背了这些定律——尤其是前者。此外,描写离现实很近的科幻小说时,若非特别说明,读者会认为你说的东西就是现实中的东西。你可以描写用电话旅行,但是你不能随便把一台电话当成交通工具——你必须先说明。而在一个完全由作者虚构的世界里,作者可以任意定义物理规律,世界的范围。《巴比伦塔》便是个典型的例子。有人认为它是伪科幻,我坚决反对。我认为它是一篇出色的硬科幻(假设存在这种划分),在文章特定的背景下,所有工程学的细节都可以被视为技术细节。关于巴比伦塔的建造过程和世界的形状的细节描写都可以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技术细节。
  国内有不少人对软科幻存在着误解,以为软是指文学,实在是可笑。而这些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我不便于评论。诚然,文学的美也是科幻文学作为文学的美。但是我坚持认为,技术细节的美就是科幻文学作为科幻的美,是文学细节无法替代的美。

comment:

还有一篇星河的反击,不过我看不解释还好点,就不放上来,已经发表的东西已经没法改了,低头认错就是了,看《潮啸如枪》的时候把我也搞的很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