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科幻批判
序
不少人为科幻小说究竟该注重文学性还是科学幻想吵得天翻地覆。其实我认为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科幻小说作为小说必然要求一定的文学性,如果一个作品不成为小说,自然谈不上科幻小说。文学性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文学性很可能将科幻导入误区。到时候,科幻小说很可能蜕变成浪漫主义幻想小说,甚至向童话倾斜。我们应该正视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中国科幻并非处于繁荣时期,目前的假象只是一些泡沫。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科幻处于上升时期。我们既不应该寄予过大的期望,也不应该悲观失望。作者既应该提高文学修养,也应该注意科幻的具体细节。其实,中国科幻的科学幻想水分太大,亟待改进。
在下才疏浅陋,因此不敢从文学方面来批评,因此我决定从纯科幻的角度来批评科幻作品。
一、从硬科幻开刀
我是不太欣赏软、硬科幻的提法。我承认软科幻的提法,的确存在一些回避所有技术细节的文章,诸如《1984
恕我无理,先从老前辈批起。八十年代以前的科幻都是为科普服务的儿童读物,我就不点评了。让我们看看绿杨怎么说
科幻应该宣扬科学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些科普读物,更不应该仅仅是猎奇的故事。最近几年走红的周宇坤的作品倒似乎无懈可击。他的文章就像美国的科幻电影,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让人信服的细节。但是遗憾的作者宣扬的是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什么穿越黑洞,什么无所不在的宇宙心灵,恰恰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说《火星方式》表现了开拓者的勇敢和才智
最近刘慈欣写了不少科幻,看样子大都是“硬科幻
我不知道什么是硬科幻,但是我知道什么不是硬科幻。如果连基本的动量守恒和质能守恒都被破坏(除非你假定它们本来就不成立
二、科学与幻想的脱节
在目前的科幻小说中存在着科学与幻想的严重脱节。但是我执意要从一个故事说起。记得《科幻世界》上曾经刊登过一个福尔莫斯探案的故事。同以往的故事一样,小说从华生医生谈起。华生学了一点量子力学就沾沾自喜,认定一个嫌疑犯利用“泊松光斑”效应谋杀旧情人。但福尔莫斯指出其概率小于10e-27,直观的说,那个倒霉蛋必须对着目标射击数万亿年才有可能成功。严格地说,这是个科学小说,但耐人寻味。蹩脚的科幻作者总喜欢把牛皮吹破,犯下华生的错误。而成熟的科幻作家则像福尔莫斯一样严谨,将科学和幻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举个几个例子。蝴蝶效应通常被描述为“一只蝴蝶在北京(或任何其他地方)煽动翅膀,就有可能导致几天后美国纽约下一场暴雨
现在让我举些经典的例子。星河作品最多,因此错误也最多
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有生命,任何怪事都可能发生。科幻毕竟不是童话,幻想的翅膀还必须插在科学的骨骼上,否则就会折断。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错误不是由于作者科学修养不够,而是不够认真,懒得思考造成的。
BTW:有人指责星河不懂网络,我都替他喊冤。星河连显卡与电视卡都分不清,更甭说网卡了,对网络的认识局限于BBS和游戏。
三、时间问题
实际上有不少关于时间的科幻题材。但是时间问题并非简单的时间变换。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了研究时间费劲毕生精力,有人疯了、有人自杀了。然而不少新写科幻的作家却很喜欢这个题材,令我迷惑不解。
时间旅行是个老套的题材,但是想要并非易事。时间旅行总是与怪圈联系在一起的。与时间旅行相关的是外祖父悖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人提出平行宇宙的概念。但是目前为止大多数时间旅行的故事都无法摆脱这个问题,历史和现实会捆绑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死节。相对而言,平行宇宙要简单得多,但是更加混乱
相比之下,加速时间和减缓时间就轻松多了。从物理上讲,减速是可行的。不过既然是科幻,加速也就被认可了。关键在于很多科幻小说中加速都精确地限制在某个人或物身上。加速的对象应该是个空间场,它如何精确地匹配人?《这一刻用尽一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倘若像H.G.威尔士的《新加速剂》那样,未免太宽松了,毕竟《新加速剂》是草创时期的作品。不妨考虑极端情况,周围时间静止,那么被加速者将寸步难行,因为空间的灰尘和空气都是固定的,如果你使它们移动就会使它们达到无穷大的速度,而且使用者会由于缺氧窒息。推广到有限速度,使用者仍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巨大阻力,呼吸困难。很搞笑的故事是加速器像枪一样,可以将敌人迅速老化至死,问题还是出在目标匹配上。加减速区域最好是封闭的,至少边界是极其危险的。考虑一个人进入目标区域,必然是分段的(从微分原理来看
我的建议是,除非深思熟虑,应该尽量回避与时间相关的题材。
四、泛滥的超时空爱情故事
爱情这个题材真是经久不衰。本来在科幻中写爱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幻世界》上泛滥成灾的超时空爱情故事令人大倒胃口。
倘若作者能够写出感情真挚的美丽故事,那也不失为一篇好作品。问题是这些故事俗不可耐,完全是经典爱情故事的翻版,贴上科幻的标签就放到柜台上。我比较反感纯粹的爱情故事,纵观国外的科幻小说,很少有专门描写科幻的,大多只是把爱情当插曲,当然《时间足够你爱》等大师之作也是存在的。说实话,这些超时空爱情故事描写的爱情实在是幼稚。如果真的想看爱情故事,还不如去看《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网络爱情故事,台湾以琼瑶为代表的一系列作者的爱情小说更可谓登峰造极——当然,我是不会看这些东西的。想靠爱情故事取胜显然是急功近利的,但是没有前途。
这类小说基本上已经模式化,就好像琼瑶小说的公式一样。我可以信手写出一大堆(请不要对号入座
预备条件:女主人公貌美如花,温柔体贴;男主人公要么是感情细腻的超级英雄,要么是个小白脸似的书生。准备3000字以上的科幻背景,最好有以下关键字出现:网络、时间旅行、永恒。准备好经典悲剧情节所需的形容词和经典对白。
模式一:在未来的某年某天,突然发生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最后超自然的力量将男女主人公分开。
模式二:未来的人(或过去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发生爱情故事。轻喜剧或悲剧均可。
模式三:与某段智能程序(女主人公?)发生爱情,纯属柏拉图式精神恋爱,但是最后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见上一面,最好安排不可抗拒的力量杀死女主人公。
模式四:与外星间谍发生爱情,介于已经有人描写了善良的外星人,最好写外星人欺骗地球人的感情,最后被感化。
模式五:男女主人公中某人必须去作太空旅行,剩下那个要么冬眠,要么单性繁殖。必须是悲剧结局。
模式六:将三角恋搬到上述情节中。视情节需要,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殉情。另外那个最好是大坏蛋。
模式七:直接将经典的诸如《罗密欧与朱莉叶》的故事改写为科幻故事,尤其要注意将毒药换成更高级的东西。
模式八:将神话故事中的仙女替换成外星人。
……
五、细节问题
小说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本文不对文学所说的细节进行讨论,而集中在技术细节上。一般来说,技术细节是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基本特点。没有技术细节的小说一般不成为科幻小说——当然,软科幻是个特例。对于硬科幻(假设存在这种划分
首先是滥用技术细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技术细节,不管是否对情节有推动作用。星河便是代表作者,这也是我认定《残缺的磁痕》是少儿科普读物的原因。这些作者以堆砌科学事实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其实很愚昧。
其次是关键的技术细节错误,主要是指推动情节发展的技术细节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这些例子我就不多举了,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
然后是不懂得回避技术细节。比如花大力气描写如何超越光速,如何加速时间。这些错误相当幼稚,但很多老手也会犯类似的毛病。最近的《异域》就是最好的例证。文章中说农场靠外界的太阳能提供能量来制造人造阳光,那么二十年的太阳能如何提供数十万年的能量呢?如果作者回避这个问题,显然就无可指责了。
最后是完全忽略技术细节,只剩下科幻的背景。这种毛病最可怕,我在序里面已经提到了其危害。并非完全忽略技术细节的文章就是软科幻
下面是我对技术细节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一旦涉及技术细节,就不能信口开河,应该力求正确。
二、不能滥用技术细节,读者希望看到的是科幻小说,而非科普读物。
三、适当的技术细节能增强说服力,应该使用一些零散的技术细节。比如你描写火星时可以顺便提到它的卫星。你还可以写一些科学现象的副作用。比如你写大功率能量武器,你可以写它的反冲,因为光也是有动量的。
四、你不了解的、可以忽略的细节完全应该回避。
五、尽量不要回避所有技术细节,否则很可能会蜕变成幻想小说。
我还想谈谈技术细节何谓正确。如果你的科幻小说没有提出新的物理定律或没有推翻原有物理定律,我们就认为你的科幻小说中沿用现有的物理体系,你的物体就不能超越光速,就必须受万有引力。当然,你可以假定某种超空间存在,于是你可以绕开光速限制(实际这种方法已经约定俗成了
国内有不少人对软科幻存在着误解,以为软是指文学,实在是可笑。而这些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我不便于评论。诚然,文学的美也是科幻文学作为文学的美。但是我坚持认为,技术细节的美就是科幻文学作为科幻的美,是文学细节无法替代的美。
comment:
还有一篇星河的反击,不过我看不解释还好点,就不放上来,已经发表的东西已经没法改了,低头认错就是了,看《潮啸如枪》的时候把我也搞的很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