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补充:《血酬定律》

转载

[url=http://book.sina.com.cn/nzt/1076059710_xuechoudinglv/index.shtml][img right]http://image2.sina.com.cn/book/nzt/1076059710_xuechoudinglv/U19P112T21D608F370DT20040206174256.jpg[/img][/url]过完年刚回来的时候公司断网(一直到现在还会偶尔断),连局域网都时断时通,百无聊赖之际把硬盘翻了底朝天,找到到一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的电子书[url=http://book.sina.com.cn/nzt/1076059710_xuechoudinglv/index.shtml]《血酬定律》[/url],看着还算吸引人。下这本书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以前[url=[archive=158]]提到过[/url]的另一本凑热闹的书。我对人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因为[url=[archive=33]]杰克·伦敦借海狼拉尔森之口说出的一段话[/url]而被永远的改变了。这本《血酬定律》正合我胃口,你的命值多少,完全取决于你能做多少,用很简单的四则运算就可以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必要活下去。

很喜欢文章的[url=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76059710_xuechoudinglv/14.shtml]这段[/url],清晰直白

[quote]
  [b]买命计算之三:重大历史事件[/b]

  我读到过的数目最大的人命计算,发生在1230年。《元史》列传三十三,有两处耶律楚材劝皇帝不杀人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上千万平民的性命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时候,元太宗窝阔台如何决定其生死,如何估量其价值。

  《元史》说,太祖(成吉思汗)之世,每年都在西域打仗,无暇经营中原,中原一带的大多数官吏私自聚敛财富,资产多至巨万,而官府却没有储存。因此,窝阔台汗即位的第二年(1230年),近臣别迭等人建议道:“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重大建议。别迭等人把国库空虚归咎于农业,误以为汉族农民对国家财政没什么帮助,不如空出这块地方放牧。这种政策也确实在一些地方实施过。别迭建议的“悉空其人”,有人认为是大屠杀,把中原一带的汉人杀光。这类事情,成吉思汗的骑兵很擅长,但也未必用得着一刀一箭地苦干,只要空出地来,汉人流离逃亡,大规模死亡必定出现。

  耶律楚材(字晋卿,1190—1244年)是高度汉化的契丹贵族,这从他名字所依据的“楚材晋用”的典故就能看出来。耶律楚材知道,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大于牧业,他对皇上说:

  “陛下即将讨伐南方,军需从哪里出?如果均平确定中原的地税、商税,征收盐、酒、铁冶、山泽之利,每年可得五十万两白银、八万匹帛、四十余万石粟,这些物资足以供应军需了,怎么能说‘无补’呢?”

  皇上说:“你为朕试试看。”于是,耶律楚材在燕京等十路建立了征税体系。1231年秋,皇帝到大同,十路的税收登记册和征收来的金帛都陈列于廷中,皇帝看了,笑问耶律楚材:“你一直在朕左右,人不离开就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还有如你这么能干的吗?”当天,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宰相),事无巨细,都先与他商量。

  上述白银、粮食和布帛的总数,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大约可以折为70万两白银 ,这笔钱救了多少中原汉人的性命呢?当时占据北方的金国人口在六千万上下 ,金国设中都路(今北京一带)等十九路,扣除人口最多的南京路(开封一带)和山东东路(今山东半岛一带),人口再折一半,比耶律楚材设置的十路少一两路,仍有两千万条性命,平均每条命每年可以贡献三分五厘银子,约等于人民币14元。皇上为什么不降旨扫空汉人?关键就在这14块钱。

  我不知道农业能比牧业多提供多少税赋,但是,即使牧业对军需和国用毫无贡献,汉人性命的价格,也不过14元/年。换个角度说,汉人以每人每年14元的赎金,从皇帝手里买下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交易隐含的制度前提是:平民的性命不属于自己,生杀予夺由暴力统治集团说了算。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