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十大经典反间毒计
转载
[h]陈平间范曾[/h]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曲逆侯陈平,留侯张良都是汉高祖刘邦智囊团中顶儿尖儿的人物。很多人都熟知汉初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未免忽视了这位奇计百出的陈平。
范曾是追随项羽叔父项梁起兵的老臣。项羽的手下猛将如林,但真正有战略头脑的谋士似乎只有范曾一人。当年鸿门宴上范曾几度发难,几乎致刘邦于死地,想必刘邦恨他入骨吧。范曾此人心黑手辣得可以,只是当不住项羽其时尚不够厚的脸皮。
离间这位被项羽尊称亚父的能人,的确相当有难度,但难不到陈平。一次项羽的使者来访,陈平找人故意十分热诚地接待。大鱼大肉之下,又加上美女歌舞助兴,使者也被感动得一塌胡涂,当然礼节性地说出代楚霸王项羽向诸位感谢的话来。谁知招待人员就此突然翻脸,撤下珍馐美女,换上粗茶淡饭,当着使者的面说,我们还以为你是是亚父范曾派来的那,你倒是早说你是项羽派来的阿。
使者回去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向项羽作了禀报,头脑简单的项羽当然怒火中烧,就此丧失了对范曾的信任。后来范曾几次直言相谏,更是惹得霸王不高兴,终于被扫地出门。范曾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受了闷气,加上背上毒创发作,不久就负气归西。而他一死,项羽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陈平年青的时候姿仪甚美,却仍是一个类似韩信年轻时的小混混,而且他的问题更严重,传说和他嫂子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后来他投军的时候有一次渡河时不小心上了一艘黑船,就是水浒中衰人宋江上了无数次的那种。当然他不会像宋江那样束手待毙,但也不极端地武力反抗。他先是趁船主不注意把身上的钱财丢入水中,然后主动提出帮船主划船,划了一会借口浑身大汗脱下自己的衣裳,赤条条地坐在船上,当然顺便把自己的破剑放在手边。船主见他衣衫虽然不俗,但着实没有任何钱财可抢,何况他还带有武器,这种生意扎手得紧而且没有任何油水,不作也罢,老老实实地把他渡了过去。嘿嘿,刁滑如陈平又岂会死在此等宵小手中?
陈平生奇计无数,但他明白自己的计策阴险刻毒,也很少宣之于口。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被数十万匈奴大军所困,全赖陈平的一则秘计解围。史书对这则秘计多有猜测,但谁也不知道真正是什么。
[h]“越级上访”[/h]
记得每次坐火车北上南下的时候,就在铁路沿线的村庄墙壁上看到触目惊心的标语,“严禁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就是犯罪!”
如今的干部真是难当,手下的百姓不服管束倒也罢了,竟然闹得要到北京上访这么严重,不过是调整具体政策多收了你们一点钱吗,还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整天吵着要整治贪官,真正的贪官有多少,唉,老百姓如今谁和你讲辩证法?
这些干部,平心而论厚黑的确是做的不错了,脸皮厚到标语写到全国人民都可以欣赏的地方,至于黑吗,对付那些昏了头想上访的愚民棍棒,手铐,打手,狼狗之类的少不了的吧。但是从技术上论,我看他们的效果未必很佳。
明朝末年的太监们也有与相同的苦恼。当时东林党人的政潮汹涌彭湃,其中不少人被西厂东厂的人锁进了大狱。即使身陷大牢,这些人仍是不老实,整天价地喊冤,想“越级上访”,直达天听。当然也难怪,太监们栽在他们身上的罪名大多是谋逆造反(可能即使卑污如他们也不好意思说这些清官贪赃吧),这更不能被以终君爱国为己任的东林党人接受。自己死了倒也罢了,名节污了可是千古大事。
当然只要皇帝不是太昏庸,也基本懂得一些平衡派系的帝王心术,东林党和阉党斗的好阿,只要闹得不是太过分,尽管去闹好了,什么时候他们不闹了倒是真正让人忧心的事情。太监们也深通此理,当然更不敢让这些牢里的东林党人越级上访了,皇帝知道了很有可能派相对公正地第三方来调查,那麻烦就真的大了。
太监也有他们的狠辣手段,具体就是每当牢里的东林党人喊冤叫屈的时候,太监就派人假扮皇帝的钦差来听他们“平反”。这些东林党人见到钦差当然感动得涕泪俱下,大诉冤情,假钦差听完以后,照例是一顿暴打。如此几次反复,弄得这些铁骨铮铮的东林党人也对皇帝的钦差彻底丧失信心。以后即使皇帝的钦差真的来查,他们也不敢再诉冤情了。
如今的干部们看古书的大概少了,也幸好如此,人间又少了很多有苦也说不出的冤情。
[h]温峤计间钱凤[/h]
夜读<晋书.温峤郗鉴列传>,深为东晋名臣温峤才智折服。在那个风雨飘摇,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连王导,陶侃这些中兴能臣对暗弱的朝廷也不谈不上百分百地尊敬,相比之下,从北方流亡回来的温峤对司马氏的忠心实在难得了。
当时权臣王敦骄横跋扈,向来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当然温峤成了他的眼中钉。温峤几次婉言相谏,王敦全然不理,于是温峤知王敦日后必反,干脆一反常态,对王敦极尽恭维之能事,又加入他的阵营为其出谋划策,共同对付朝廷。王敦本人志大才疏,又全无识人之能,当然毫不设防地视他为知己。但是,王敦手下有个温峤深深忌惮的心腹人物,钱凤,偏偏王敦对钱凤向来言听计从。温峤投钱凤所好,着意与之结交,可是钱凤非等闲之辈,表面上和他亲热无间,内心却着实戒备。温峤深知自己瞒不过钱凤,但也无可奈何。
王敦谋反的工作准备完毕,温峤心急如焚,但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脱身向朝廷密报。正好丹阳太守出缺,这个关键的职位,非得要心腹人士担任不可。王敦向温峤请教谁适合任此要职。温峤以退为进,向他推荐钱凤,王敦又把钱凤找来,当面询问他的意见,钱凤碍不住面子,反而推荐温峤。这时温峤故意推之再三,王敦却当场拍板,指定温峤担当此职。
温峤当然是喜不自胜,但还是对钱凤把握不准,他估计走后钱凤八成会向王敦密告,再加上钱凤此人甚有韬略,于是下定决心非把钱凤离间了不可。在他出行前夜的送别宴会上,温峤离开自己的坐席走到每位客人的身边端酒以敬。当他走到钱凤身边的时候,还没等他喝,温峤就突然把他的酒杯打翻,醉态十足地骂道,“你钱凤何等人,我温峤敬的酒你都敢不喝?”钱凤以为他喝醉,并不在意,但宴会终于是不欢而散。
温峤脱身以后,钱凤果然向王敦告密,说温峤历来是朝廷的人,他投靠我们必有贰心。但是温峤已经棋先一招了,当初宴会的情况王敦是看在眼里的。王敦一直以为钱凤和温峤是知交好友,甚至还相互极力推荐过,怎么就因为温峤临走之前喝醉了酒不小心得罪了你,你就挟私抱负?气度也太小了一点吧。于是他不仅不听从钱凤的建言,还怀疑起他的人品了。王敦麾下钱凤算是个人才,然而即使是他也终于不被善用,王敦起兵的后果那是可想而知了。
[h]金刀计[/h]
如果在中国离间史上非要排出个第一名,那么论计策之流畅,心肠之恶毒,mission之impossible,非得是王猛的金刀计不可,何况他要间的人都决非等闲之辈,一个是大秦天王苻坚,一位是后来后燕的皇帝慕容垂。
王猛在关中前秦当丞相的时候,当时天下又是类似三国时候的三分,潼关以东是慕容氏的燕国,长江流域(包括荆州,益州,扬州等等)是东晋的地盘。这三方都有名冠一时的豪杰,前秦一方有被苻坚视作诸葛再世的王猛。王猛的施政方略与诸葛亮治蜀时相仿,也无愧他的名字,走得是刚猛严苛的法家之路,而他的功业相比六出岐山而徒劳的诸葛亮,那是高得太多。正是在他的统领下,前秦攻灭了慕容燕国,统一了整个北方。东晋其时则有留下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超级枭雄桓温和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一代名士谢安。燕国方面有慕容家族的国之干臣慕容垂,天龙八部中的复辟狂慕容博父子拿出来的族谱中固然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但慕容垂应该是他们最为敬仰的一位先祖。枋头一战,纵横不可一世的桓温被年青的慕容垂的骑兵打得大败亏输,桓温赖以起家的精兵几乎损失殆尽,弄得后来想篡位时都未免底气不足。这一段历史,将星闪烁,能人辈出,各方的角力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达到高潮,并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精彩程度实在不下三国演义,只是没有罗贯中这样的大师为其写述,未免可惜。
当时慕容垂英雄了得,不免为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所忌。二人联合起来整慕容垂,手法狠毒,如用巫蛊案处死了他深爱的王妃段氏等等,慕容垂忍无可忍,终于率领全家投奔关中苻坚。其实以慕容垂的英名加才智,发动叛乱作掉这两个政敌易如反掌,只是他不忍心同族相残宁可自己出走。其实他这一走,几乎和灭了燕国没什么分别。
前秦的皇帝苻坚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多皇帝中,以心胸宽广而论,算的上是第一。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慕容垂举家来投,高兴得几乎是倒履相迎。苻坚的这般盛情,慕容垂虽然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王猛看在眼里心中难免不是滋味,万般忌妒之下,遂生了除掉慕容垂的念头。但是苻坚用人不疑,慕容垂精明干练,离间他们谈何容易?
平心而论,王猛一生为政为人,除了这件事以外,都抗得起光明磊落四个大字,只是这种人物一旦施起计来,也是恶毒无比,比起燕国慕容垂的政敌们则是高明得太多。
王猛唯一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慕容垂新附,他的家族人心尚不稳。于是在他率军征伐燕国的时候,向苻坚请求以慕容垂最喜欢的长子慕容令出任参军。出发的前一夜,慕容垂设宴饯行,当然有心让王猛在军中多照顾他的儿子。王猛和他一起喝酒谈心,席间喝到高处便激动起来,拉着慕容垂地手要和他结拜兄弟。慕容垂到底是鲜卑胡人,论心机深沉哪里及得上汉人王猛,眼花耳热后也是指天划地,约为兄弟。王猛顺势说,“我此次远走,兄弟却无什么东西可以睹物思人,未免遗憾”,并送给慕容垂自己生平最爱的一方镇纸以兹纪念,慕容垂大是感动,想也不想就解下自己的家传宝刀送给王猛。
得了这柄金刀,王猛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在大军开拔到洛阳的时候,王猛招来了帐下一个叫金熙的小卒,重金收买,让他跑到慕容令的帐中出示金刀,并假传他父亲的话说,“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国,无非是避祸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们,而苻坚表面上对我们礼让有加,但其心实在难测。估计我们父子仍然难免一死,古人尚云,狐死首丘,况且最近听说燕国皇帝于我们走后颇有悔意。我现在已经在逃亡的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慕容令听后,又惊又疑,慕容垂赠王猛金刀的事情他并没有听说,而父亲企图二次叛逃却丝毫没有征兆,但这位来传话的金熙曾经在慕容垂府中打过下手,又有金刀为证,言之凿凿,不由得不信。当时慕容令急得六神无主,又根本无法与千里之外的老爹取得联系,(呵呵,建议摩托罗拉手机不妨以此题材作广告。)思前想后,还是连夜投奔燕国。
王猛等他一逃,马上急表上告朝廷,慕容垂闻讯,当真是祸从天降,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追兵赶上,押回长安。慕容垂自忖必死,谁知苻坚宽容千古第一的帽子真的不是白带的,他立刻赦免了慕容垂,安慰道,你儿子心存故国,本身就无可厚非,我只是为他遗憾而已,更不会牵连到你们这些人阿。老天照应,慕容垂躲过了这一劫,而他的儿子慕容令就惨了,跑到燕国境内,却发现老爸根本没来,顿时天旋地转,昏倒在地,燕国对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当然心存芥蒂,干脆流放到遥远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在沙城组织旧部企图第三次反叛,却被当地官员抓住就地正法。
王猛此计虽然最终没有要得了慕容垂的命,但还是葬送了慕容垂的身后希望所在,他最优秀的儿子慕容令。慕容令在沙城组织一帮乌合之众和燕国官军作最后徒劳抵抗的时候,一定还没想明白到底是谁把他害得这么惨,慕容垂后来终于再造燕国(史称后燕)坐上龙椅的时候,一定一边因后继无人而痛惜“太子”慕容令的无谓身亡,一边只怕仍为王猛的毒计而感到不寒而栗。
慕容垂死后他的儿子中少了慕容令这样的领军人物,各不相服以至内讧,后燕终于二世而亡
[h]贾后与骊姬[/h]
古语有云,"黄蜂尾后针,最毒MM心。“如今的时代谁还敢说这种话,不被众多激进的feminist当街格毙才怪。但是纵观史书,巾帼们如果狠下心来,那是一点也不下须眉的。
史上著名的暴悍皇后贾南风就是如此。她的老公晋惠帝是个出了名的低能儿,大荒之年大臣向他奏报天下百姓嗷嗷待哺,几乎以食树叶维生,他却很不解地反问道,百姓问什么不去吃肉糊那?当年武帝司马炎也很担心自己儿子的智商,一次命他写一篇文章看看。贾南风其时尚为太子妃,闻说此事马上找来一名枪手做了一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她正准备厚着脸皮让人把文章送走的时候,身边的一个太监点醒道,当今皇帝早知道太子不甚聪明,这篇美文若说是太子写得岂不让人生疑?贾南风立时恍然,让这位太监捉笔写了一篇很烂的文章,武帝看后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的确不是很高明,但当皇帝只怕也足够了,就此断了废太子的念头。
这位贾皇后厚黑了得,但智商比起他老公实在高不到哪里去,尤其在加害当朝太子这件事上,浅见无知得令人可笑。太子非自己亲生是每个试图独霸宫廷的女人的大忌,贾南风也不例外。但她栽赃太子的手段太过拙劣,具体就是趁太子醉酒让他亲笔拷贝了一份造反文书,然后逼着皇帝杀掉太子,这条计策烂得连弱智皇帝也骗不过。贾后心有不甘,不顾舆情汹涌,矫诏废掉太子,囚禁在宫中。朝廷百官实在看不过去,就找了赵王梁王几个王出面试图营救太子。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孙秀出来了,他和太子算是有点交情,又极善谄媚,贾后对他很是言听计从,赵王伦更是视他为知己,这种面面俱到的人物不经意间往往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赵王派他到宫中打探消息,他和太子见面后走出宫殿的时候,突然间想,我费尽心机营救太子究竟有何好处?太子为人贤达,他继位后我又将身处何地?孙秀回到赵王伦处就给赵王出了条毒计。第二天孙秀跑到贾后面前说现在外面很多人想营救太子,贾后也约略知道事态严重,问孙秀该怎么办,孙秀建议,做大事就要果决,不如杀了太子以绝众望,贾后拍着手叫好,连夜处死了太子。赵王伦,孙秀他们等的就是这个口实,马上矫诏派兵冲进皇宫,抓住贾后鸩死。这样皇后,太子接连被除,弱智皇帝又落入了赵王伦的掌握,孙秀本人自然也得居高位。这个孙秀,小人得志,因以前的一点过节处死了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也不怕走在街上被潘安的追星族们用粉拳锤死?
贾后秘计图谋一场空,只知一味心黑,到头来自己反而成了别人的杀人工具,可见其智商大有问题。同样是除掉太子,春秋时晋国的骊姬手段就高明得太多。
当时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人品端方,素有人望,献公本人也不是那么胡涂,要除掉他可谓难于上青天。骊姬就从生活作风问题入手,一天在献公面前楚楚可怜地道,"太子向来急色,连妾身我也不放过,今天中午我留太子吃饭,谁知道吃到一半太子动手动脚,并威胁我说,自古惯例女人是父死子受,我老爸死了以后,你还能跟谁?"献公并不相信,只是敷衍安慰了几句。骊姬随即垂泪道,"君王若是不信,明天我和太子一起游园,你站在高台上看看就清楚了。"第二天,骊姬在自己的头上擦满了蜂蜜,和太子并行出游的时候,一路上好不招蜂惹蝶。骊姬让太子帮着赶一下蜂蝶,申生掀起衣袖在其脑后挥舞。晋献公在高台上目睹这一切,以为太子果然调戏爱姬,气得几乎倒仰,想就此废了申生,反而被骊姬劝住。
后来太子祭祀的时候,好心送了一大块烧肉给父亲。骊姬知道机会来了,派人在酒肉中拌上毒药。献公刚欲品尝,骊姬就跪在地上相谏,酒肉从外面来,一定要试过之后才能食用。献公把酒泼在地上,地上竟然升起一团烟雾(难道是硫酸?),把肉喂狗吃,狗立时死亡。骊姬假装还不信,顺手抓了个小太监,逼着他吃下,小太监刚入口就七窍流血。献公气得说不出话来,骊姬又开始发挥她的表演天赋了,扯散头发,呼天抢地:”太子设此毒计无非是因为我吗!君王你不如把酒肉赐给我,我代你一死!“献公愈发怒不可遏,召集群臣当面处死了太子申生。
至此骊姬尚不肯罢手,矛头直指二公子,对献公进谗言,“申生被杀,二公子恨我恨得入骨,整天练兵,一定想杀入京城!”献公还未置可否,二公子已经是怕极了这个妇人的手段,连夜和一帮家臣出走。
这个二公子从此在外流浪数十年,历经人事艰辛,所谓艰难苦困,玉汝于成,他终于从一个浮华的公子哥磨练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等终于回国继位,短短几年就使晋国重振雄风.其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著名的晋文公重耳。
[h]严世蕃的最后一搏[/h]
严嵩是明朝嘉靖一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在明史上是被归入奸臣一列的。民间一直流传着著名的海瑞海青天如何扳倒严嵩的故事。其实海瑞一生为官级别最高不过巡抚,他和严嵩作对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御史,整倒当朝宰相远够不上资格。历史上严嵩这种大贪官大奸臣的垮台与皇帝的英明神武或者某位青天的冒死为民请命并无逻辑上的联系,更多其实是官场上的倾轧。严嵩真正的对手是老辣的内阁辅臣徐阶等人。
明世宗嘉靖论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过是中人之资,何况他最大的兴趣并不在此,而是修道升仙。他一生不知道会过多少仙道,吃了多少丹药,甚至为此惹出奇祸一场——想拿几位宫女炼丹结果被她们反戈一击几乎用纱巾勒毙。进士出身且文才了得的严嵩正是在这一点上投其所好,以一篇篇精彩的“青词”赢得嘉靖的欢心。所谓青词,就是嘉靖向玉皇大帝祈祷时的祷词,他固执的认为玉皇大帝眷顾与否和青词的精彩程度大有关联的,(原来天上的神仙竟然也是文学爱好者?)。当然,严嵩的手段不仅于此,他深知每个皇帝都乐于看到群臣陷于党争,但对真正参与党争的人又从来不信任。于是他喊的口号是君子群而不党,竭力展示自己的孤忠,这一点更深为嘉靖欣赏,所以长期委他以大权。
严嵩当政其间,他儿子严世蕃辅力甚大。严世蕃生得肥且丑陋,还瞎了一只眼睛,却天性聪颖,文才比其父犹有过之,揣摩圣意更是天下一绝。嘉靖的诏书向来语焉不祥,而严世蕃则能从只言片语判断出他的喜好,严嵩每次按他儿子的意思上折,无不中的。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世蕃后来耽于酒色,于研究如何拍皇帝的马匹也不怎么热心了。当时的严嵩早就江郎才尽,原本一直靠儿子给圣上献青词,如今儿子不干了,只好自己腆着脸写,当然他那些干巴巴的文章惹得嘉靖十分不满,再加上严嵩自己胡乱揣摩上意,经常拍错马屁,嘉靖慢慢对其疏远了。
同为内阁辅臣的徐阶观察到嘉靖态度的变化,知道整垮严嵩的时机已到。具体仍是从其家属的经济问题入手,招数虽然很旧,但管用就行。明朝中后期礼崩乐坏,几乎无官不腐,即使徐阶本人在家乡也有千亩良田,后来终于被他亲手提拔的超级大清官海瑞悉数充公,气得其时已经退了休的徐阶几乎吐血身亡。当然从经济问题上打击政敌既大快民心,又易于抓到把柄,真是再方便不过。严世蕃虽然老奸巨猾,终于还是因为贪污被人揪住了辫子下到狱中。严嵩急得五内俱焚,当即以退为进,上表替儿子请罪,但此时的嘉靖对他们父子恩宠已失,不再刻意偏袒。
纵使老爸和皇帝都罩不住,严世蕃到底聪明过人,还是设了一条奇计为自己脱难。当严氏父子权倾朝野的时候,朝廷官员们走马灯似的往他们府上跑,如今虽然落难,还是有不少人来看望他。面对着这些看上去义气深重不忘旧恩的官员们,严世蕃诚恳地说道,“我严世蕃一生经过多少大风大浪,这点贪污的小案我原本不放在心上。不过我唯一担心的是当年和我父亲联手整垮锦衣卫经历沈练和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并把他们冤杀的旧案,这在当时激起了全天下读书人的愤慨。如果刑部的人把这个案子翻出来,我就只好等死了。拜托你们千万帮忙把这个旧案盖下去。”
即使在严家全盛的时候,他们提拔的官员也难保百分百的忠诚,何况如今树倒猢狲散?严世蕃的话刚落地,就有人通报给了刑部负责此案的官员。法司黄光升一直发愁栽在严世蕃身上的贪污罪太轻,闻此讯立刻找来了旧档,一番研读后给严世蕃补上冤死沈,杨的重罪。当他写完奏章,得意洋洋地准备向皇上回禀的时候,恰巧徐阶经过。徐阶到底是宦海沉浮多年的人物,草草看了奏章,就微笑地跟黄光升说,此奏章一上,只怕严世蕃立时脱罪。望着迷惑不解的黄光升,徐阶不得不给这位政治上远不成熟的小弟补上一课,当年沈杨被杀,那是皇上亲自下过旨的,把这个案翻起来那就等于直接说嘉靖的不是,试问皇帝何尝犯过错误?嘉靖顾忌自己的面子会就此放严世蕃一马。接着徐阶指点道,贪污罪固然分量不足,但严世蕃手下有个官儿和大海盗汪直是儿女亲家,汪直又向来和日本人勾结,要说严世蕃勾结倭寇,意图谋反那就再合适不过了。黄光升恍然大悟,立刻修改了奏章。
严世蕃本来在狱中眼巴巴地等着嘉靖的特赦,不料却传来做梦也没想到的自己竟和倭寇勾结的消息,登时颓然坐倒在地上,知道终于不免一死。而严世蕃被斩弃市以后,严嵩也无法在朝廷立足,嘉靖尚念他多年进献青词有功,只是将他官职一抹到底,不久严嵩在困顿中死去。
细想严世蕃这条计策,原本是摸准了嘉靖的脾性去的。平心而论,嘉靖一朝,虽然任用奸佞,朝廷乌烟瘴气,百姓也苦不堪言,但多年的修道到底把他的暴戾之气冲淡了不少。即使是愣头青海瑞抬着棺材上京,奏章上几乎指着他鼻子大骂,”嘉靖,家家净也!“,嘉靖恼火得几乎不敢相信古来奏章居然还有如此写法,但终究也只是把海瑞关进大牢了事。倒是嘉靖仙游以后,海瑞在牢里得知消息,伤心得暴吐鲜血。嘉靖的这种”好脾气“,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的确是罕见的。
换做在万历朝,严世蕃这条计算是白搭,神宗皇帝几十年神龙见首不见尾,所有人上的奏折从来都是肉包子打狗,不见回复的。他自己八成会被政敌胡乱加个罪名杀掉。如果落在阴骘忌刻的崇祯手里,严世蕃八成还是会使出此计,心态却是完全不同了,他知道崇祯不管出于惩贪还是灭口自己都难免一死,但兔子搏鹰,把那些背后搞材料整自己的人除掉也好。估计崇祯对那些斗胆上表揭自己疮疤的糊涂蛋如黄光升之流先是隐忍不发,以后会找别的借口一个个杀掉。
联想到不幸因经济问题阴沟翻船而落入我人民民主专政铁掌中的大小贪官们,处于绝境之余也不妨学学前辈严世蕃的逆向思维,只是如今像嘉靖皇帝这样的靠山实在太难找了。
[h]杨一清反间除刘瑾[/h]
看过京剧《法门寺》的大概都会对明朝正德年间那个气焰涨天的大太监刘瑾留有深刻的印象。正德这个年号,几乎可以算是所有帝王年号中最讽刺的一个,因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德行,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只怕都摊不上一个正字。刘瑾正是借助他才得以一飞冲天,其权势极盛的时候,大江南北都传着民谣,“京城两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结果却仍然不免中了反间计被皇帝下令活剐。死的那天,他身上的碎肉被京城百姓爆炒到一两银子一片,这个记录好像只有后来的督师袁崇焕一举打破,当然,汉奸的肉嚼起来更加爽口也未可知。
武宗当太子的时候,就终日和一干太监如刘瑾,谷大用,张永等人鬼混,等到当了皇帝,他们自然鸡犬升天,飞扬跋扈,无恶不作,号称八虎,当真是朝臣嫌恶,路人侧目。当时内阁辅臣是大学士李东阳,刘建,谢迁三位,都是机敏厉害久历宦海的人物,时人评述,“李公善谋,刘公善断,谢公善侃”。他们早就看刘瑾那些宦官不爽,联手策划将八虎扳倒。不过这种对内臣的攻击单独由朝臣出面当然是下策,堡垒从敌人内部攻破是最好。他们找到了尚算正直的太监王岳,范亭,暗示他们先向武宗告发刘瑾等人的奸行,即使失败也可以理解为宦官之间的内讧,随后再纠集朝臣上奏章内外夹击。
王范二人都是久沐皇恩,深感刘瑾他们这般胡闹终究是国家的祸患,于是趁服侍皇帝的时候跪地泣血揭发,武宗一时也被感动,答应他们第二天把刘瑾等下狱。当时的吏部尚书焦芳,原是刘瑾一党,得知消息后马上通报刘瑾王岳等人秘密上奏的事情。刘瑾顿时吓得面无人色,和他的朋友连夜赶到皇帝身边哭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谓动之以情,他们自小都是武宗的玩伴,提及旧事,武宗也是唏嘘不已;晓之以理,他们一齐哭诉,王岳说我们进献狗马鹰犬来迷惑圣心,那些物事又不是单我们献的,王岳本人也有分,再说,您这么英名神武,这些狗马鹰犬只是您轻松休闲时的玩物,丝毫不影响您日里万机啊。王岳不过是妒忌您和我们的亲密无间所以才诬告罢了。武宗先被牵动了旧情,又被舒服地恭维一番,仔细想一下,王岳当真是其心可诛。刘瑾早就知道王岳背后一定有人煽风点火,此时见武宗心动,顺势把矛头指向内阁,流泪道,我们司礼监原本就是替皇上您办差,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做的,内阁大臣对我们不满是假,借王岳朝您发飙是真啊。武宗终于大怒。
李东阳等人眼见大火烧身,商量在武宗面前以退为进,一齐以内阁总辞来逼武宗杀刘瑾。这等内阁总辞轰动天下的事情,太祖开国以来未曾有过,武宗纵使凶横十倍,也未必敢犯众怒。没料到刘瑾还是棋高一招,在他们跪地请辞的时候,察言观色,发现李东阳攻击自己的时候似乎还有所保留,马上向武宗建议,李东阳忠心体国,他虽然说了我们的不是,却实在是大大的忠臣,应该表彰。武宗也为刘瑾宽广的心胸所叹服,批准了刘建,谢迁的辞职,独独升了李东阳的官,当然同时也擢拔那个刘瑾的死党焦芳入内阁。原本应该沸沸扬扬的总辞如今成了三缺一,几乎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刘建和谢迁黯然离开京城的时候,李东阳把酒相送,刘建气得把酒杯推倒在地上,指着李的鼻子痛斥,你当时如果言辞激烈一些,哪怕多说一句话,我们也不至于搞成这样。嘿嘿,李东阳之深沉城府,阴柔善变,即便精明如刘建,谢迁到底还是及不上的。
主帅被罢免回乡,刘瑾畏于舆论不敢拿他们怎么样,王岳范亭这些小兵却哪里跑的了,立时被诛杀。朝中大臣倒也有不怕刘瑾的权势手段的,勇于上表为刘建,谢迁鸣不平,这其中有左督御史(都察院最高长官)张敷华,户部尚书韩文,吏部尚书许进等等。刘瑾毫不手软,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官场上一片血雨腥风。最令刘瑾气愤的是,这些一品二品的大官倒也罢了,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居然也和自己过不去,也怪不得刘某人心狠手毒了。一次,一个小小的兵部主事(主事,明代各部司中最低一级的官僚)居然直接给武宗上奏章痛骂刘瑾奸宦误国,文辞华丽,理直气壮,朝臣中一片轰然叫好。刘瑾气得跳脚,当即下令把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流放到贵州。理论上此人应当在路途中或因急病,或因交通事故,匪徒抢劫等等原因意外死去,可是这个兵部主事也实在不是一般角色,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如果对这个名字还不熟的话,他的大号王阳明应该是如雷贯耳。他后来创立的阳明学派可谓流芳百世,后世日俄战争中大出风头的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一直挂着个腰牌,上书“一生低首王阳明”;蒋介石退守台湾,也将别墅所在的小山改名阳明山,想必也是对这位大学者钦服的紧。
王守仁走到杭州,就意识到小命只怕不保,假装夜间投江自尽,帽子和鞋袜都飘在江面,做戏当然要全套,他甚至还留下了“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这等悲怆的绝命诗,此后躲在家里一闷十数年不露头。南京的官员感怀这位不下屈原的忠臣,纷纷在江边含泪祭奠。
刘瑾和内阁大学士焦芳等人内外勾连,一手遮天。他通常在武宗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把朝臣的折子拿给皇帝看,武宗哪有此等闲心,当然是委托他全权处理,这招天启朝的另一个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也学了个十足十。朝臣都怕极了这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人物,纷纷阿谀献媚,李东阳也是丝毫不逊别人,刘瑾做寿,他的礼物每每比别人重上数倍,说刘瑾坏话的奏章,但凡过他手的时候就被他截留,并亲自送到刘府,当然他在内阁也是稳若泰山。
日中而移,月盈则亏,时间长了树敌满天下的刘瑾也感到不妥,何况八虎中张永在武宗面前和他争风吃醋,似乎有不甘他下的意思。一次他找心腹张采议事,留着泪哀叹道,“张永这些人混账之极,他们开始怕朝臣对我们宦官不利,把我推出来当挡箭牌,如今全天下的仇恨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只怕不能善终,张永,谷大用这些人美滋滋的享清福,我什么时候能脱身就好了。”张采建议,“当今天子没有子嗣,不如您早日留心,立一个年纪幼小的宗室之子当皇储,要是以后年长有心计的人当了皇帝,只怕您难得善终啊。”刘瑾默然不语。老狐狸焦芳也敏感地嗅到了火药味,不顾刘瑾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官回到乡里。
刘瑾尚未准备好议立太子,一场大祸却扑面而来,安化王朱寘鐇在西北起兵造反。古往今来但凡造反总需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先,师出有名的最好借口自然是“清君侧”,就是说我不是冲着皇帝本人来的,我只是帮皇帝除掉身边的奸臣而已,这个招牌从汉景帝的八王之乱,一直到本朝永乐皇帝的靖难之役被擦的越来越亮。平心而论,景帝的晁错,建文帝的黄子诚,齐泰都是铁干忠臣,清君侧喊的再响也未免底气不足,朱寘鐇诛除天下共贼刘瑾的号召则明显是击中了要害。刘瑾几乎气得抓狂,安化王志大才疏,又偏居西北一隅,要兵没兵,要粮没粮,想造反根本是在搞笑。他发神经搞笑倒也罢了,自己又没惹他,却活活被他害惨了。他只能但尽人事,死命按住安化王那篇义正严词的檄文,不让武宗见到。
刘瑾的料想果然不错,他到底在此栽了跟头,因为他碰到了这辈子的第一大对头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尚书,极有才干。正德三年,他在担任总制三边都御史巡查西北边防的时候,提出加强守备,军垦粮田数百里,从而为国家节约开支,不必从内地转运粮草。而刘瑾等人从每年接受负责转运粮草的官员得的孝敬极多,杨一清这么做固然有利国家,却无疑断了他的财路。刘瑾诬告他修筑边塞城墙造成浪费,下他到狱中,准备处死,老滑头李东阳却出面调停,保下了杨一清的老命。刘瑾碍于面子,一时心软,得罪人到底没有得罪到底,终于铸成大错。杨一清出狱,恨刘瑾恨得咬牙切齿,也深知以刘瑾的狠毒,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于公于私,都非得除掉他不可。
刘瑾的另一个失误是终于按捺不住,和八虎中的张永起了内讧,在武宗面前进谗言,贬他到南京。张永还没走,他就在内廷贴布告,不准张永再进皇宫。张永在武宗面前恸哭分辩,才得以幸免,自此和刘瑾誓不两立。
这次安化王叛乱,武宗指派杨一清总督西北军务,宦官张永为监军一同前往。这两个人走在一起,刘瑾想活命只怕也难。朱寘鐇的造反毕竟是胡闹,不足一月就被平定,在回京师的路上,杨一清叹了一口气,对张永道,这些藩王杂碎的叛乱原本是小事,朝中的奸臣才真正是国之大患,一定要设法除去才好。张永心有灵犀,连连称是。二人忌惮刘瑾耳目众多,相约把奸臣的名字写在手心,一齐伸掌,果然是瑾字,相对拊掌大笑。笑完张永却皱起了眉头道,此人心计深沉,势大难当,又和皇上亲近无隙,只怕难除。杨一清微笑道,倒也不难,你这次平定叛乱,立功非小,会受皇上重赏那是不必多说。关键是要找机会单独向皇上汇报军情,当面把安化王的檄文给他看,指证刘瑾之恶实在是罄竹难书,最关键要点明刘瑾居心不良,意图造反。(这个安化王把刘瑾的罪状列成二五八条,好像他越烂自己就反的越有理似的。说他陷害忠良,贪污受贿,扰乱朝纲倒也罢了,居然拔高到意图谋反,言下之意似乎是我不反,刘某人也要反,好歹我也是正宗王爷啊。他倒也不想想刘瑾一个阉人,哪有造反当皇帝的心?)张永仍然忧心忡忡地说,皇上未必会信啊。杨一清鼓励道,平定战乱这么重要的事情,皇上交给你来做,说明是青眼有加啊,当今世上,能除掉刘瑾这个奸贼的只有您一个人。皇上如果不信,你就要以死相谏,刘瑾铁定小命难保。刘瑾既死,您立了军功,又铲除奸臣,无论皇上,百官还是全天下的百姓都会对您感激不尽,前途不可限量啊。千古以来,只怕也只有东汉灵帝的吕强,后唐的张承业两位公公才能和您媲美,您的大名要流传后世的。张永听了他的厉害分析,又被爽爽地拍了马屁,也是精神倍长,终于下定决心。
张永回京后,比刘瑾安排好觐见皇帝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时辰面圣,递上弹劾刘瑾的奏章和安化王的檄文,说朱寘鐇好端端一个王爷,纯粹是因为刘瑾为非作歹,危害天下,忍无可忍才被他激反的,所以一定要杀刘瑾以谢天下。武宗看完后微微迟疑,说刘瑾怎么可能造反?张永磕头几乎磕出血来,泣道刘瑾即使先前不想反,如今他见到这篇檄文,已是骑虎难下,总之狗急跳墙,非反不可。武宗说,明天我找刘瑾来对质好了,你先退下。张永大哭着不走,说我一退就再也见不到您了,刘瑾非要杀我不可。武宗终于被说动,连夜派人捉拿刘瑾。
刘瑾睡得迷迷糊糊就被人锁拿。此时武宗还追念往昔的情义,不想要刘瑾的命,只是流放他到凤阳,刘瑾还苦笑着自我安慰,这其实也算善终啊,好歹我是个富太监,这辈子的钱也花不完。张永,李东阳,杨一清都知道一定不能放过他,联手组织御史拼命弹劾,墙到众人推,武宗终于下令查抄刘瑾的家产。抄家的结果除了几十万金元宝,无数玉器玛瑙之外,居然搜到了成百的盔甲,刀剑,武宗得知大怒,确信刘瑾谋反无疑,再不顾念旧情,下令将刘瑾活剐。
刘瑾在自己家里不知藏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手里又没有兵权,再说那几百件武器在装备精良的御林军面前哪堪一击,何况即使能武装的也只怕都是一群乌合之众。鹿鼎记里韦小宝查抄鳌拜的府邸时只是一味猎奇探宝,其实搜出来多少黄金珍宝本不希奇,如果他恶狠狠地栽上鳌拜一把,也从他的府邸搜出几千副盔甲弓箭,让皇上轻松坐实鳌拜谋反的罪名,只怕康熙要乐得开花,比他腆脸歌颂一万声甚么鸟生鱼汤要管用的多。皇上一旦高了兴,想发财还不容易?
刘瑾既倒,他的党羽各个难逃善终。当年劝他早留后路的那个张采,也被下到狱中,连呼皇天厚土,冤枉冤枉,上书揭发刘瑾的确说过想当皇帝的话,其时自己苦谏不听,还差点被他害死。本来这般开脱虽然希望渺茫,也不失为死中求活的办法。偏偏他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居然一并揭发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一直欺瞒圣上,对奸臣刘瑾阿谀奉承。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刘瑾还没上西天,自己就先莫名其妙地“病”死在牢里。
案子越来越大,一向不喜欢理事的武宗也对刘瑾的案卷兴趣倍增,亲自到刑部翻查刘瑾的书信,居然看到永寿王写的一篇肉麻之极的吹捧他的书信,当真是斯文扫地,皇家的颜面何存,武宗气得大骂不止。李东阳等人心惊胆战,他们的信要说无耻只怕不在永寿王之下,于是李东阳急中生智,上奏折说,昔年汉光武帝刘秀在讨平王朗的时候,曾经也得到了几千封自己的官员百姓写给王朗的书信,他当众一口气把信全部烧光,表示以往的事情既往不咎,给那些诚心悔过的人一个机会,那些人又惭愧,又感激,自然是死力效命。圣上的胸怀远胜刘秀,而永寿王到底也是王爷之尊,不如您当众把所有的书信全部烧了,以安其心,不然把他激反了也是麻烦之极的事情,武宗想一想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当着百官的面把刘瑾的书信全部烧光。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李东阳在内阁一直混到光荣退休。
张永连立两大奇功,一时成了宇内第一名人,兄弟都封了侯伯,赐诰卷,子孙世袭,当然,这是李东阳在武宗面前竭力争取的结果。
杨一清业终于一步登天,出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担当内阁首辅。
至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即使没有了刘瑾这样的大奸臣,德到底也没正起来。他后来照样宠信奸佞丝毫不下刘瑾的江彬,钱宁等人,朝野继续乌烟瘴气。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他立刻封自己为天下大将军,企图南下征讨(游玩)一番,谁知道叛乱迅速被文武全才的王守仁制服,武宗伤心无聊之余,也懒得搭理本该受重赏的王守仁。王到此算是彻底看穿,辞官归隐,著书立说去了。不久,荒淫一生的武宗在豹房驾崩,死后他的新宠臣江彬钱宁及其党羽皆被诛除,无一漏网。
[h]口蜜腹剑李林甫[/h]
如果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反间史上选出个十项全能的冠军,个人以为非大唐开元,天宝年间名相李林甫莫可。
李林甫此人可以算是不学有术的典型,他虽学识鄙陋,无甚文才,但论起权术手腕,心机城府,风流天子唐玄宗的麾下名臣能吏无数,却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但凡他要决心扳倒的政敌,不管是清高孤傲的饱学才士,老成持重的敦厚长者,骄横跋扈的边塞节度史,还是金贵如太子亲王,玄宗身边炙手可热的近侍,或是六亲不认的酷吏,惟利是图的小人,极尽奸险的佞臣,几乎没有一个逃得出他的算计。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即使被他弄得焦头烂额,身家性命有时候都送掉了,却不知道是他在暗地使劲,因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越是结交示好,极尽恭维阿顺之能事,所谓“口有蜜,腹有剑”,决非虚言。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等人编订古籍的时候看到以前版本的唐书既冗长混乱,又忠奸不显,于是重编《新唐书》。他们这些道德文人大概狠李林甫狠得入骨,在祸害大唐的奸臣榜上,毫不留情地将他钉在榜首。
唐玄宗李隆基称得上是倜傥多才的一代英主,早在少年之时就深得武则天的欣赏,及其年长,快刀斩乱麻一举扫平太平公主的叛乱,端的精明强干。他在位先些年,任用姚崇,宋景等一代名相,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在历史上留下开元盛世的美名,连大诗人杜甫饱受离乱之苦的时候,回忆起当年的盛世,也是感慨不已,“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存万家室。”可惜玄宗和那些才智过剩的风流才子型皇帝如李后主,宋徽宗有同样一个毛病,都是逐渐发现处理繁琐的政事远不如谈玄论道,著诗作文,一边温软在抱,一边欣赏轻歌曼舞来得爽。这原本也不是甚么大事,只要用人得当,历朝历代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中兴局面屡见不鲜。可是玄宗误就误在过于自负,认为以自己的精明洞察奸人们岂能讨了好去。他识人用人的手段对付一般的奸佞宵小是绰绰有余,可是对付李林甫这等大滑似忠的极品就施展不开,反而成了他借以打击政敌的利器。
说起来李林甫要讨玄宗的欢心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玄宗文采风流,爱才如命,李林甫却自小只知道和一班贵族子弟厮混胡闹,斗鸡走狗,诗词歌赋等根本一窍不通,甚至当了宰相之后,有一次一位同僚老来得子,他亲笔撰写的贺辞中居然将弄璋之喜误作“弄獐”之喜。(难道抱着个毛茸茸的獐子就真的那么开心吗?)他当礼部尚书的时候,就瞄准了宰相的宝位。只是当时的宰相是大才子张九龄。张博学多识,文才绝代,深受玄宗的赏识,且他为人鲠直,素来鄙视李林甫这等无德小人,屡屡当面痛斥。李林甫狠忌交加,却并不急于出手,一面与张九龄等宰相曲意迎奉,一面猎豹一般静静地瞄视着猎物。
机会终于到了。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前妻被他修弃以后,另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后来王因被告贪污收入狱中,严挺之详察此案,发现证据不足,将他保释出来。李林甫马上意识道此案大有文章可作,严挺之和丞相张九龄,裴耀卿都是清流一党,平日互相仰慕,引为知己,那是朝野共知,他们向来一齐和自己为难,这次实在是一箭数雕的大好机会。他托内侍在玄宗面前密告严挺之私放贪污重犯,有徇私舞弊的嫌疑,并请玄宗征询宰相的意见后再作决定。玄宗找来张九龄,问他对此案的看法,张据实直言,严挺之历来公私分明,王元琰的夫人诚然是他离异的前妻,但是并无私情牵扯在其中。玄宗冷笑,并无私情?只怕是故剑情深吧,当即下令把王元琰重新拘禁严查。再细细思量,张九龄平日看似公正严明,关键时候竟然还是偏帮私党,实在让人寒心,于是罢去了张,裴的相位,并将严挺之贬官千里。当张九龄,裴耀卿两位叩头谢恩,黯然神伤蹒跚着走出正殿的时候,李林甫望着他们的背影嘿嘿冷笑,“看你们今日还敢自称左右丞相?“百官无不簌簌自危。
李林甫得以升任丞相,除了设计扳倒张九龄以外,也是他平日紧密勾结内宫的回报。当时玄宗甚是宠爱武惠妃,李林甫就全力巴结这位权倾内宫的人物,但太子李瑛并非她所出,武惠妃一直深以为恨。李林甫探知她的心意,也觉察到玄宗其实并不喜欢太子,只是碍于舆论不敢妄动,这种有赚无陪的好买卖岂有不作之理?他鼓动其他人诬告太子谋反,玄宗正愁没借口,让群臣讨论废太子之事,张九龄等人搬出隋文帝杨坚误废太子最终丢了大好江山的案例,竭力替太子洗明冤情,唯独李林甫在一旁默默不语。玄宗眼见阻力甚大,一时下不了决心,散朝后单独召见李林甫,李只说了一句话,这些都是天子的家事,外臣根本没资格插嘴的。玄宗立时转忧为喜,也为李林甫的忠心所感动,狠心废掉了太子。李林甫为了杜绝后患,纠集一帮官员将太子和另外两个王的勾连谋逆案坐实,并将他们一并处斩。
太子虽然被杀,可是玄宗属意的新太子并不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而是忠王李亨。任那李林甫奸狡胜狐,这次也不幸押错了注。但事已至此,既然明摆着自己是武惠妃,寿王一党,已然得罪了新太子,那干脆就得罪到底,不然他日新太子登基,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他攻击李亨的方法还是先旁敲侧击,最后一网打尽。当时和他一起为相的是韦坚,李适之二人。韦坚手握大权,又是太子李亨的正妃韦氏的亲兄长,实在是太子的得力外援,这颗钉子非得拔除不可。说起来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的表妹,他得以当上丞相全赖李林甫在玄宗面前说尽好话,但是如今既然翻脸,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韦坚交游广阔,朝野内外声望甚隆,又与另一丞相李适之交好,相形之下李林甫反而被孤立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李林甫,要剪去太子的旁支韦坚,先要剪去旁支的旁支李适之,逻辑上倒是相当清晰。李适之为人狂放疏阔,除掉他并不费事。有一次李林甫跟李适之商量说,“地方官员曾经上报华山发现金矿,如果开采出来国库会立时充盈,只是皇上尚不得知。”李适之喜滋滋地跟玄宗汇报,玄宗问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马上正色道,“此事我早就知道,只是华山是大唐的龙脉所在,事关国家气数,不应该随便开采,所以我一直不敢说。”玄宗深怪李适之轻佻浮躁,觉得他实在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当然这还远不足彻底扳倒李适之。李执掌兵部多年,要清洗掉他,一定要从他老巢寻找突破口。(这些兵部的官员应该算是太子旁支的旁支的旁支,李林甫除了做事果决之外,耐心也实在了得。)这个时候著名的酷吏吉温粉墨登场。汉唐两代有很多共通之处,除了都是天朝大国,国势强盛,兵威赫赫,远近咸服之外,连宦官乱政,酷吏丛生也如出一辙。酷吏原先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汉朝的著名酷吏郅都,张汤等都是专门整治豪门,杀人如麻的大清官。郅都简直如同包青天的前世,整日铁黑着一张脸,时号“苍鹰”,但凡他经手的案子,上至王公太子,下到走卒役夫统统没命,汉文帝嫌他杀戮过重,派他镇守边关。当时的匈奴正是最不可一世的时候,碰上这个煞星也是星点脾气也没有,匈奴单于为了鼓励士气,在平日大练兵的时候将郅都的画像当成箭靶,那些弓马娴熟的神箭手即使远远望到仍不免气沮,怎么射都射不中。这些汉朝的酷吏,酷则酷矣,但他们血性极足,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一旦犯案,都是毫不犹豫地自杀。唐朝的酷吏比起他们的祖先,阴狠十倍之,而血气几乎全无了。
既然清洗兵部成了当前首要任务,作为李林甫麾下第一打手,吉温当然是责无旁贷。他大摇大摆地坐在堂上,先把兵部的官员隔在一个房间,并不急着严刑逼供,而是先把其他的一些案犯带到堂上立时施以酷刑,惨厉的哀嚎声响彻四野,隔壁的那些官员人人色变,有的当场就吓得尿了裤子。吉温随后把他们领到堂上,此时当真是要什么口供有什么口供。兵部官员人人反水,攻击前主官李适之的供词积了厚厚的一摞。玄宗开始还有些狐疑,他也曾听说过吉温的名声不太好,遂另派人复查,结果发现那些人并没有受刑的迹象。玄宗龙心甚慰,大大褒奖了吉温。
李适之既倒,韦坚也急得浑身汗出。正好立了大功的边将皇甫惟明回朝受赏,他忧心国事,深恶李林甫的奸邪,于是和韦坚,太子李亨商议除掉李林甫的办法。李林甫的心腹御史中臣杨慎矜,为了及时搬除韦坚自己好登上相位,自告奋勇充当内鬼,打入太子一党,侦测到他们聚会的时间,向玄宗告发。自古天子没人不怕太子和守边重臣内外勾连的,玄宗得知后大为震怒,罢黜韦坚,将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宜将剩勇追余寇,极力将太子扯下水。可是太子李亨实在是个人物,沉静勇毅,不慌不忙地来个烈士断腕,主动废了爱妃韦氏,至于韦氏兄妹的死活就实在顾不上了。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又瞄上了太子的另外一个爱妃杜氏的父亲,以贪污罪为名将他下狱,李亨的韬晦功夫实在一绝,二次断腕,又主动废掉了杜妃,撇清干系。李林甫这次总算遇到了比他更耐心能忍的硬敌,只好长叹一声后生可畏后暂时罢手。
失去靠山的韦坚和李适之就惨了,三堂会审的官员都是李林甫的心腹爪牙,升任丞相的杨慎矜,御史中臣王珙,法曹吉温一齐施力把他们往死里办。总算玄宗存有一丝仁念,将他们举家发配边疆了事。
李林甫岂肯善罢甘休,他深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酷的至理,起用另一位和吉温齐名的大酷吏罗希奭来善后。罗希奭和吉温双剑联手,合称罗钳吉网,凡是撞到他们手里的人,不死也要脱层皮。(唐朝酷吏贡献给汉语的四字成语中,除了这个罗钳吉网,更有名的似乎是武则天时代那个的请君入瓮。)他刚刚以朝廷御史的身份追踪到韦坚和皇甫惟明的流放地,还未来得及出手,他们就连同数百亲眷久闻罗钳的鼎鼎恶名,一齐骇得绝望自杀,尸体顺江漂流的到处都是。
此时李林甫的政敌除了顽强的太子之外清除得干干净净,当然宰相的位置也不可能只他一人独控,于是那个甘冒奇险的杨慎矜得偿所愿,升为宰相。为了消除玄宗的疑虑,他除了提拔朝野皆知的私党杨慎矜到相位之外,又主动推荐另一个出了名的老混混陈希烈和他一同执政。陈希烈是个公认的糊涂蛋,整日只知道谈玄论道,动不动就老庄齐物,信口雌黄,这点正合迷恋道学的玄宗的心意。从此李林甫的权势达到了极点,干脆就在自己家里办公,前来巴结的朝廷官员经常把他家门口几里之外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陈希烈虽然同为宰相,却几乎门可罗雀,他也不在意,终日左拥右抱,饮酒作乐,对李林甫极尽恭顺之能事。
虽然位及人臣,李林甫却丝毫不放松警惕,笑里藏刀的功夫更是修炼得出神入化。一次,玄宗想起来当年随着张九龄一起被贬走的严挺之人才堪用,和李林甫商量把他召入京师。李林甫下朝后找到了严挺之的弟弟和他说,“圣上其实相当挂念你的兄长,你不妨请你哥哥上书说自己年老体衰,希望回京师疗养,这样就有机会面圣,恢复官职。”严挺之的弟弟感谢不已,依了李林甫的计策,结果玄宗看到严的奏折,感叹道可惜可惜,原来他已经病重,不堪其用了,于是罢了重新起用他的念头。
大唐的惯例一向是出将入相,在边关立了战功的将军都有可能被皇上选中担任宰相。为了断绝他人和自己争竞的可能,李林甫向玄宗进言,胡人大多勇悍善战,又坦直忠心,易于控制,所以边防节度史不妨都让胡人出任。玄宗当然应允,于是一大批胡人将星脱颖而出,各个能征惯战,威风了得,的确大大震慑了周围的所谓蛮夷之帮,其中有“哥舒夜带刀,单于夜遁逃”的哥舒翰,安边名将阿史那社尔,著名的亚洲山地战之王高仙芝,当然也有差点玩完整个大唐天下的安禄山,史思明。李林甫此举不管是增强了边防力量也好,或是养虎遗患也好,其本意在于这些胡人都不识字,而不识字的人想当大唐的宰相那是难于登天。
不过那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杨慎矜却渐渐讨得玄宗的欢心,日益骄横,有与自己分庭抗礼之势。和盟友亲信翻脸李林甫也不是第一次,马上召集另外两个心腹王珙和吉温一齐合谋整垮他。杨慎矜原以为他和吉温以前情同莫逆,多少会手下留情,谁知道吉温更是狠得出乎他意料,居然翻查他的家谱,查实他是隋朝皇帝的嫡系子孙,虽说已经隔了四五代,但既然是前朝余孽,吉温从他家里查出造反的谶书也是理所当然的。杨慎矜得知自己做梦也梦到长什么样子的谶书居然被搜了出来,当即连辩解也懒得辩解,伏剑自刎。
杨慎矜的空位总要有人填的,这是李林甫的一贯战术,为了打击政敌就要团结另一个,等他的任务完毕再提拔新的人物打击并取代他。后世与此类似的名言是“打鬼借钟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等等。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当权者喜欢斗,而是他不斗自身的权位就岌岌可危,传说中的其乐无穷说到底不过是苦中作乐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斗人真的斗上了瘾从而产生了类似吸毒的那种心理依赖的可能。李林甫经过一番精心分析,选择了既能讨好玄宗,又因为不学无术,事事而必须仰仗自己的外戚小流氓杨国忠。这次打了一辈子雁的老猎人李林甫终于被雁啄了眼,他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就是小看了枕头风的厉害。杨国忠的妹妹就是那个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著名艳妃杨贵妃。他虽然智商不高,政治手腕又低劣,但是仗着后台硬,李林甫终于抵挡不住。
更要命的是原先的心腹嗅到暴风雨到来前的气息,纷纷另谋出路,一片众叛亲离的惨景。尤其是合作多年的第一鹰犬吉温居然也投到杨国忠那边,反戈一击,汹汹逼人,对李林甫打击着实不轻。平心而论这也不能怪吉温不念旧情,他只怕也是被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彻底寒了心。吉温算是识时务的聪明人,明了自己说到底不过是棋子的地位,及时安排好了自己的后路。同样是爪牙的王珙就胡涂得多了,继续对李林甫忠心不二。一生翻云覆雨的李林甫只怕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可是政治斗争中动了真情最要不得,这样一来他自己的末日也不远了。
李林甫虽然玩笑里藏刀非常成功,可是时间长了,人人都知道了他的险恶。他怕死了仇家来找他算帐,出入都是前呼后拥,由数百精锐铁甲军荷戟环卫。自古以来宰相出巡豪华的场面是不少,可是这样如临大敌的排场也确实少见。饶是如此,他依然不放心,经常随机地改变出巡路线,晚上睡觉的房间也是临时决定。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后花园里看到愁眉不展得父亲,指着在墙外辛勤耕作的农夫长叹道,父亲,你在这样下去只怕我们家以后想放弃荣华富贵,过那些村夫的生活也难阿,李林甫也是长长叹了口气,摇头无奈道,你什么时候见过骑在老虎身上还能轻易下来的人那?
风水轮流转,如今是杨国忠派系开始进攻了,最令李林甫想不到的还不是吉温的六亲不认,而是那个公认的糊涂蛋陈希烈率先扛起倒李的大旗,惊得他差点眼镜跌落。陈希烈等人以其人之道还制其身,还是先打击李林甫旁支的旁支,王珙的儿子王蚶,把他以谋反罪下到牢里,王珙舐犊情深,拼上老命替儿子免罪,结果自己也身陷泥潭,李林甫此时不顾风险替他唯一的死党辩解,玄宗早就被贵妃娘娘地枕头风吹酥了骨头,又对李这般明显的偏私有所不满,狠狠训斥了他一顿,并下令将王氏父子枭首示众。
李林甫一直是在强力支撑,如此一番惊吓,更是把他催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时大获全胜的杨国忠假惺惺地跑到李府去探病,李林甫老泪纵横,哀求道,我死后我们李府的家眷就要拜托你照顾了,杨国忠慨然应允。李林甫接着又道,大唐的万钧重担今后要压到你身上了,你要好自为之阿。杨国忠冷汗顿时出了一身。说了一辈子假话的李林甫到死终于真情流露。
李林甫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他当宰相的数十年,大唐的天下被他弄成了一棵掏空了根基的老树,已经经不起任何风雨了。他在位尚且凭着绝代的权术手腕镇住天下枭雄,他一死就没人震得住了,更何况顶替他的是不入流的杨国忠。那个视天下如无物的安禄山,生平唯一怕的人就是李林甫。每次他到长安,第一个就到李府拜访,如果李林甫不想见他,他就害怕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呼我今天要死了,要死了,直到从人告知李相答应见他为止。当安禄山听说李林甫一死,杨国忠居然当了宰相,狠狠朝地上呸了一声道,我原先以为大唐的宰相何等天人,不料杨国忠这样的无赖居然也能当担任?自此下定了造反的决心。知道杨国忠无能的人还有那个聪明人吉温,他早就估计到大唐江山可能不保,毅然抛弃烂人杨国忠,转和他的对头安禄山勾通,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被人告发通敌身首异处,他一辈子精于算计,最后一把不料还是压错了庄。杨国忠在叛乱开始不久就被乱兵杀死,他的妹妹杨玉环随后香消玉陨。倒是那个扮猪吃老虎的陈希烈一直安稳得混到安史之乱平定后的若干年,相比其他走马灯似的大人物,他应该算是下场最好的一个了。
李林甫总算是死得及时,玄宗念及他几十年的奉献,下令将他厚葬。杨国忠很快把答应李林甫的话忘在脑后,逼着他的家人招供李林甫造反,很快他的女婿杨齐宣因惧祸主动顺着杨国忠的意思诬告他岳丈和大反贼安禄山勾结,玄宗发觉自己竟然被瞒了几十年,勃然大怒,一面下令把李林甫从地下挖出,一面把李家几百口全部流放到岭南,天远路迢,一路上死伤惨重。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儿挑一个可靠的夫婿,以他阅人无数的慧眼千挑万选才找到了人品端方的杨齐宣,并把他一手提拔为谏议大夫。虽说杨后来的告发确实是无奈之举,李林甫在九泉之下得知后只怕也会伤心得涕泪俱下。即使这次他是为自己家族,也是为大唐唯一一次真诚的落泪,一切终归于事无补,渔阳鼙鼓动起来,安禄山的数十万塞北铁骑开始扫荡整个中原大地,大唐的盛世已然画上了休止符。
[h]死后发飙[/h]
世人眼中智者的最高境界,大抵不仅在生前威风八面,算无遗策,而是有能力在自己身死之后稳控局势.翻开三国演义,无论是蜀国的最高智慧象征诸葛亮,还是魏方谋臣之冠,死后曹操流涕长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三哉”郭嘉郭奉孝都是精通此术。诸葛孔明仙游五丈原之前,对后事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不仅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千古佳话狠狠调戏了一把老对手司马懿,还借马岱之手诛除了野心甚大的魏延,一举奠定了蜀汉几十年安定的政治局面。郭奉孝的死前遗计定辽东,借公孙渊之手杀了袁绍两个千里相投的儿子袁尚,袁谭也堪称反间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一个死后逞威的经典案例应该算是战国著名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大人。苏秦不仅嘴皮功夫了得,其权术之精,识见之远,心计之深也是一般人远所不及的。他在赵国当相国的时候,经常在赵王面前吹嘘,只要有他在,秦国即使再强大十倍也占不到赵国的便宜。话音未落,就传来了秦王试图对赵国用兵的消息,苏秦臊的老脸通红,但这也难不倒他。他找来了昔年的同学,才能不下于他的张仪,说是和他共享富贵,却故意百般冷落蔑视,像仆人一般使唤。张仪也是心高气傲之人,一怒之下铁心和苏秦作对,负气跑到了秦国,穷困潦倒之余却意外得到一个人的大笔接济,并经他引见得见秦惠王,一番策论说得秦王心服口服,拜为上卿。那个接济他的人此时表明身份,说自己是苏秦的门客,苏先生他这么对你无非是为了激发你的上进心,您今后在秦国手握大权,千万不要忘了他的大恩哪。张仪感激的涕泪俱下,奋尽生平之力鼓动秦王不要去攻赵,转而拿魏国撒气,终于一举取得魏国的西河之地,秦赵两家皆大欢喜,和平长达十五年之久。
此后齐魏两国合兵攻赵,苏秦的六国合纵抗秦的归划彻底泡汤,实在不好意思继续在赵国混下去,跑到北方的燕国。燕易王对这个偶像级的明星崇拜的不得了,立时委以大权。苏秦在燕国玩得的确过火,居然和燕王的寡妇老妈私通。此等奇耻大辱的消息传到了燕王的耳朵里,他却浑然不当回事,反而对苏秦更加礼敬。旁人对苏秦的惊天艳福和通天权势羡慕得口水直流,纷纷跑到他府上祝贺。苏秦何等神台清明,摇头苦笑,燕王不过是忌惮他老妈和自己联手的强大势力而不敢妄动而已,他老妈在世还勉强罩的住自己,只要一朝归西燕王只怕第一个放自己不过。于是他亲自去见燕王,说自己有办法反间毁掉燕国最痛恨的仇敌齐国。燕王连连称善。苏秦紧跟着建议,您不妨找合适的理由把我赶出燕国,我去投奔齐国,作为内奸,我自然有办法把他们国家整垮。第二天,燕王就当众斥骂苏秦色胆包天,兼怀贰心,将他逐出宫去。
苏秦委屈地举家南下出走齐国,齐宣王像中了大奖一般高兴地把他奉为上宾。宣王死后,他鼓动齐瑉王厚葬他老父,葬礼花费之巨,空前绝后,又教会他狂搞面子工程,大兴土木,整个齐国果然被收拾地得焕然一新。齐王在心旷神怡,接受万国朝贺爽到极点之余,只怕也没注意到好端端的东方大国就此被搞